农业生产新模式——“智慧农业”
相关新闻精准农业将是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现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已经迎来了局部机械化、无土栽培等生产模式,如今,物联网技术的到来,更使农业生产迈向智慧化。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智慧农业”契合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要求,可推动农业发展向集约型、规模化转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智慧农业”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的发展进步:
增产增收
相关资料表明,在可自动控制室内的温度、湿度、灌溉、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的温室中,作物产量的相比露地栽培能成倍提升,并且具有更高的质量。
节约资源
物联网可以准确采集室温、叶温、地温、湿度、土壤含水量、二氧化碳浓度、风向、风速以及作物生长状况等参数,并将室内温、光、水、肥、气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和智能控制,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可有效节水、节肥和节药,使整体资源消耗显著降低。
作物多样化
物联网对温室生产环境的改善,可以使得一些在此前的耕作条件下较难种植的作物得以生长,并为新品种作物的培育提供更好的条件,这有利于推广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业经济产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保障食品安全
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提供了“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模式,提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供应链环节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从源头上降低信息不对称,保障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与当前全社会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非常契合。
此外,智慧农业还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并在保持水土平衡、调节气候、改善地理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目前天津 、广西、上海、河南、无锡各地都政府纷纷推进“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作用,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并已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农业部决定启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一旦示范区建设取得良好的科学试验结果,就将在全国更广范围内发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