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1月4日,“2017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环境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既响应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绿色发展”进程,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同时也是落实环保部《“十三五”环保科普工作实施方案》中关于“针对基层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培训”任务要求的体现。
论坛紧扣全社会关注的“改进环境质量,助力转型升级”的主题,探讨符合地方发展的环境治理商业模式,交流适宜地方环境区域特征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治理技术,并提供因地制宜的地方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来自环保部、国资委、中科协等机构的领导和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水环境治理领域专家、各县市级地方政府、相关环保部门及环保产业等各领域代表近200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当前,在中央环保督察常态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如何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化思维,以全生命周期、集成化整体改善生态的思路以及绿色金融体系和多赢的商业模式,来应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支撑环境治理产业,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真正融入地方发展之中?这是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前理事长王玉庆指出,“十九大”报告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和区域环境治理的根本之策。转型转向绿色发展,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观念,要根本转变对环境经济关系的认识,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环境和生态的承载力之上;二是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参与的绿色发展体制;三是大力推进绿色技术研发,这是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
“我国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具有国家体制优势、后发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努力成为绿色基础创新的领跑者。”王玉庆表示,国家应在财税金融政策方面进行扶持,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清晰、长期、可信赖的金融刺激和公平规范,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在一些技术尚未被证明有效前就匆匆忙忙选择几家企业给予扶持。扶持政策应该做得更规范、长期、可信赖。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谈道,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的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应带头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补齐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短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绿色发展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近几年来很多央企都成立了环保公司,这不仅是看好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提,更是投身环保事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的一个姿态。”赵华林表示,希望央企能发挥资源、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加强环境科技研发的投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地方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智慧和支持。
中信集团蔡希良副总经理表示,目前环保项目执行周期长,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要缓解这些难题,必须创造多元的商业模式,明确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分工关系,把各方利益统筹协调好,实现共赢。此外,还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
面对城市水环境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水问题无论表现形式如何,都可以归结为流域水循环分项或者伴生过程导致的失衡问题,如洪涝是自然水循环的过程演变;缺水问题是社会水循环演变失衡;水污染是水化学过程演变失衡;生态退化是生态过程演变失衡等。生态流域建设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良性的水循环,使水与人类社会相适应。城市水环境治理需要建设好“防涝抗旱体系、控污体系和雨水回用”三大体系,在“一片天对一片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贯彻和遵循海绵城市“渗、蓄、滞、净、用、排”六字方针,统筹安排。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则强调,应探索利用大数据、水质监管系统,云计算等技术,为河长制的执行提供参考;此外,应建立突发饮用水保障体系,加强新型膜分离机理研究和纳米技术适用性研究。
论坛主办方还将汇总会上专家、政府官员和环保产业从业者的讨论结果,整理有价值的意见和解决方案,形成政策建议报告,报送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