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做“大”的湖北种子企业后来过得怎么样?


近年来,和火热的湖北种业市场不同的是,湖北本土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却似乎偃旗息鼓,在行业中动作甚少。直到下半年,一件收购案让大家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湖北的育繁推种企。

8月23日,湖北种业发生了一件令业界颇为关注的事件,即隆平高科以9345万元收购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民科技”)47.51%股权,加上此前受让中信兴业投资集团所持有惠民科技32.49%的股权,隆平高科以合计80%股权实现对惠民科技的绝对控股。

此次收购标志着湖北省最后一家农业部颁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改姓外嫁”。至此湖北省4家育繁推种企中,共有2家接受省外企业收购,2家因经营不善甚至面临破产危险。我国农业部颁证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共有77家,育繁推种企是每个地区种业的排头兵,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地区种业的发展水平。

在国内种业市场竞争加剧的今日,湖北两家育繁推种企不约而同地开始拥抱来自外部的力量,寻找弯道超车的方法。

大而不强,湖北种企“育繁推魔咒”

湖北省种企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在个别领域一度取得全国领先地位。

在本世纪前十年,湖北转基因杂交棉研发及产业化实力处于全国第一位置,鄂杂棉10号被授予“湖北名牌产品”称号,种植面积在长江流域排第一位,成为唯一进入全国十大优势品种的南方棉区品种;华中农业大学在杂交油菜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发现波里马胞质不育型油菜,育成国内外80%以上的油菜杂交种。

在杂交棉和杂交油菜品种市场双兴的条件下,多家湖北种企的规模迅速壮大。2011年前,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种企注册资本要求为3000万元,当时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荆楚种业有限公司荆州农科贸开发总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分别简称“惠民科技”“湖北荆楚”“荆州农科贸”“湖北省种”“湖北清江”)5家湖北本土种企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但随着全国范围内杂交棉和杂交油菜种植面积的大幅下降湖北育繁推种企迎来洗牌,没有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业务方向的种企面临巨大考验。 2012年开始,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种企的注册资金要求提高到1亿元,湖北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名单开始出现变化。荆州农科贸因注册资本无法达到要求,退出育繁推种企序列;湖北清江被中种集团收购;湖北富悦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湖北富悦”)成为全国育繁推一体化种企新成员。据统计,全国共有77家农业部颁证育繁推一体化种企,湖北仅占4席。

然而,4家继续进入“育繁推一体化”序列的湖北种企,没有继续把握住作为“亿元”种企的规模化优势,成为国内种企强者。无论是延续还是新晋的鄂派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在2012年后都没有打破发展空间被限制的局面。湖北省种虽再次进入“育繁推一体化”阵营,但于2012年被农发种业收购;惠民科技在8月份正式被隆平高科以80%股权控股;其余数家企业在业内被传面临破产风险。

错过大品种崛起时代,大种企难以诞生

没有抓住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这两个国内最大粮食作物的市场,是湖北育繁推种企后续发展乏力的原因。”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武汉金玉良种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富认为湖北种企错失发展良机。

湖北自古以来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水稻是其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约占粮食作物的50%和70%,即面积约为3300万亩,总产量约180亿吨。湖北水稻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生产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因此种子市场空间巨大,水稻品种的研发水平对抢占湖北水稻市场至关重要。

在杂交棉和杂交油菜市场萎缩的环境下,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资本优势、渠道优势,加大研发力度,推出水稻的优势品种似乎是湖北育繁推种企发展的选择,但和强势的生产能力并不相称的是,湖北省在水稻育种上,没有诞生过一个“大品种”

何为水稻“大品种”?刘定富教授认为,1996年后,水稻品种数量大幅增加,单个水稻品种推广面积难以超过千万亩,因此他将每年推广面积位居全国同类型前三名的品种认定为“大品种”。在1976-2016这41年统计期内共出现过30个杂交水稻大品种,没有一个是由湖北省的科研单位或企业育成的,这和其粮食大省的地位并不匹配。

同样是粮食生产强省的湖南、四川、江西、广东、福建、江苏、安徽,都在水稻育种研发领域交出亮眼的成绩单,在杂交水稻大品种之战中夺得了自己的一席之位。 “拥有大品种才能做大种业企业,持续地推出大品种才能做强种业企业。”刘定富认为大品种是大种企诞生的基础。

周边省份之所以能够诞生大种企,根源在于有大品种的诞生,而且接连不断,品种兴则种企兴。国内目前种企龙头均有各自的当家王牌品种系列。隆平高科拥有Y两优系列、隆两优系列、晶两优系列品种等;荃银高科拥有新两优系列、荃优系列、丝苗系列品种;金色农华拥有扬两优6号和华占系列;登海种业拥有掖单系列、先玉335、登海系列、良玉系列等品种。

从地理位置看来,湖北在粮食作物种子研发中面临“四面楚歌”。在北面,河南在玉米小麦方面有雄厚的实力,有河南秋乐、河南金博士等著名企业;在东面,安徽有荃银高科、丰乐种业两大上市企业;在南面,湖南有隆平高科这样的种业龙头和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水稻种企等,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更是落户于此;在西面,也有四川的冈优、Ⅱ优、德油等系列品种强力挤压,这些种企可以向湖北这个巨大的市场轻松销售大量种子,出现“楚国种粮,吴蜀供种”的局面,进一步限制湖北本土种企的发展

原始创新缺位是症结

各大种企的当家品种在荆楚大地上轮番登场。2000年开始,广占系列品种连续风靡超过10年,以丰乐种业的丰两优1号、丰两优香1号、丰两优4号作为代表,连续多年在湖北区域成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在2010年左右达到鼎盛,但由于品种更新迭代缓慢,后续品种成果输出较慢,不可避免地开始出现颓势。2010年后,湖北水稻品种丰富程度进一步提高,有隆平高科的隆两优系列、晶两优系列,荃银高科的新两优6号,金色农华的天优华占等。

湖北种企在外来品种轮番登场期间,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却屈指可数。富悦种业在广占时代曾推出广两优272、国稻一号等大面积推广品种,顺势进入亿元育繁推种企序列,但后续优势品种推出缓慢,逐渐失去市场地位,在2016年被经销商爆出破产传闻。

“原始材料和原始创新的匮乏,是湖北本土育种单位难以持续推出大品种的原因。”一家湖北本土龙头企业总经理告诉记者,对原始材料的积累与创新,决定育成品种最终能够走多远。

在杂交水稻研发前期,湖北本土育种家也曾做出开创性的贡献。1973年,时任沔阳县(现仙桃市)沙湖原种场农技员的石明松发现“农垦58S”,开创划时代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可惜石明松因意外事故英年早逝,湖北痛失一位育种大家。另一位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朱英国,他在1974年培育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三系配套,后续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

但在“农垦58S”和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之后,湖北在水稻原始材料的创新上鲜有成果

如何借力破局?

面对优势品种匮乏,难以重夺湖北本土市场份额的困局,数家湖北育繁推种企开始借助外部的力量,积极寻找破局的方法。今年8月惠民科技接受隆平高科收购之外,尝试借助这家国内龙头种企的力量再度崛起。

除惠民科技之外,湖北省种早在2012年就开始拥抱外部资本的力量,接受农发种业收购。拥抱外部力量后的湖北省种,在优质常规稻市场上发力并取得突出成绩,凭借黄华占单个品种席卷江西、湖南等市场,引起业内竞相模仿,同类型品种年推广面积高达千万亩。湖北省种还提前布局国外市场,先后与45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关系,最高年份出口种子量达4000多吨,连续多年出口量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在海外建立了5个试验种育中心。

湖北省种总经理耿月明介绍:“我们在国内外资源应用上取得了持续的突破,预计在2018-2019年我们的不育系选育工作将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他认为:“分子技术、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成熟运用,将大大缩短新品种资源出现的周期。”

湖北种企对本土市场占据着天然的优势。一些新兴的湖北种企开始展现出巨大的能量,湖北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下称“湖北荃银”)成立于2011年,以荃银高科为依托成立自主研发团队,现已育成了多个各具特色、极具开发价值的不育系和恢复系,营业收入连续翻番,2016、2017年度营业收入约为9000万元-1亿元。湖北荃银总经理吴中华认为:“湖北市场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都非常特殊,本地的品种资源优势更大。”在选育品种的过程中,他认为亲本中至少有一个材料需要使用湖北本土的品种资源。

在育种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通过新技术实现育种实力的弯道超车,重新占领湖北种业市场高地的可能性将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