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千亩耐盐碱水稻喜获丰收

近日,央视新闻网络直播间播出东营千亩“海水稻”丰收的画面振奋人心,田野一片金黄,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忙碌”着,盐碱地上的水稻稻穗累累。据介绍,这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在东营建立的千亩种植示范基地正在丰收,此处稻田盐度在3 左右,属于中等偏低的盐碱地,每亩产量预计在八百斤左右。

四维改良法

盐碱地里长出水稻

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海边的盐碱地对于农作物的种植非常不利,受盐碱地的影响植被也会发生变化,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希望改变“盐碱地上丰收难”的问题。在东营垦利的这片示范基地上,耐盐稻田不仅是简单的种植研究,也是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改良措施,使荒凉的土地上长出了金黄的水稻。

“我们研发中心通过调研中国盐碱地情况,结合盐碱地水稻的改良探索出一套盐碱地改良技术—— 四维改良法 。以要素物联网系统为例,该系统将工程改碱用水与农艺用水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水、土、盐平衡条件。而抗逆性水稻则是通过培育种植耐盐碱水稻、低镉稻、耐旱水稻等抗逆性较强的水稻,以适应一定浓度的盐碱地和重金属污染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发人员介绍。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10月底一直到现在,东营的示范基地还在进行着紧张的收割工作,在这里种植的水稻是低盐度的种植,盐度在3 左右。相关研究我们在明年会进行更广泛的推广。”

筛选育种耐盐水稻

工作已全面铺开

东营市农科院依托山东省水稻创新团队东营综合试验站,结合东营稻区盐碱特殊条件,自2016年来开始引进耐盐水稻种质材料,初步开展耐盐水稻品种选育工作。2017年进一步加强与山东省水稻所、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中国农科院合作力度,引进水稻种质耐盐材料3400多份,开展耐盐筛选工作,田间试验在东营市农科院垦利街道绿丰家庭农场水稻试验基地全面展开。

试验引进的耐盐材料品种多,单份材料数量少(每份约200粒),科研人员和基地工人本着严谨的态度,制定科学育秧程序,合理布局和分工,从浸种到育秧连续奋战5天,高质量的完成此次育秧工作,得到省农科院水稻专家的高度评价。

耐盐水稻筛选育种工作的全面展开,为充分利用东营市盐碱地和微咸水资源,节约淡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开拓了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