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和人民日报都点赞的大数据产业 带来了什么改变?
五年前中国经济开启了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在发展,这五年间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应该是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五年前,出门不带钱包几乎是不能想象的,软件叫车也只是国外生活过的人才有的经历;那时候,“共享经济”还没被发明出来,芝麻也只是一种食物,和信用扯不上半点关系…..
如今,这些场景不仅成为了现实,这些业态背后的产业也走向前台为人熟知。本月的重要会议之前,包括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和人民日报的报道,都让大数据产业走向舞台中央:在“中国数都”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那么,当我们在谈论大数据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呢?
大数据+电商:比消费者更懂你自己
马云曾自信满满地说过,“阿里最值钱的是数据”。几乎每个喜欢在淘宝上网购的人都会发现,当你浏览完相关商品网页,随后无论你是在哪台终端上打开网页,只要该网站有淘宝联盟的广告,那么你在其他网站上看到的也是该类商品的广告。
这是因为,当你每次用账号登陆淘宝浏览商品时,阿里巴巴的数据库会将你浏览过的商品信息保留下来,从而知道你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当你在其他终端也登陆淘宝账号时,淘宝可以根据你往日的浏览信息推介相关商品进行广告优化,直击你的消费痛点。
在消费大数据的积累之下,芝麻征信的出现才成为可能。芝麻信用的原理是,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记录、好友的社交图谱以及信用历史,就可以估算出他的信用值。如果消费者完善更多个人资料,这些数据也能更好地判断其身份特征、行为偏好、履约能力以及人脉关系中的好友信用值。这些数据比消费者更懂他们自己。
大数据+物流:智能配送精准得不可思议
如果说从消费者的层面看,大数据+电商能直击痛点,提供更高效的信息和服务,那么从零售商的角度而言,大数据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2016年的中国数博会上,刘强东曾发表演讲,介绍了京东利用大数据分析,探索智慧物流的经验。刘强东认为,所谓智慧物流,就是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提前做到对配送需求的预判,大大节省配送时间,进一步实现电商去库存。
未来的电商和零售深入发展,会实现销售渠道的变革。比如智能冰箱已经变成了商品销售渠道,商品本身就是渠道。想象一下,假如京东发布了一款智能冰箱,它会对家里的牛奶、蔬菜和肉类进行实时分析,当你还没有意识到家里缺鸡蛋的时候,京东的物流就把鸡蛋送到你家了。
这就是刘强东口中的“大数据智能战略”,听起来似乎非常神奇,但离我们的生活真的不远了。
大数据技术还能帮助京东这样的企业发展“无人物流中心“。不久的将来,机器将实现从商品上架、调动到配送的操作,无人机、无人车等设备还能用最低的成本把货物配送到最便宜的地区去。
大数据+交通:智慧出行不再遥远
生活在大城市,每天面对的最大困扰是什么?交通拥堵肯定是榜上有名。2015年,“智慧出行”这个词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要知道,它背后的核心技术,也是大数据。
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有规律的数据,通过全网调度、实时匹配,可以重构供需平衡,从而达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以滴滴出行为例,它拥有1500多万车主,3亿多平台用户,覆盖城市多达400余个,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每天滴滴出行新增超过70TB的轨迹原始数据。利用这些交通大数据,可以分析用户需求,更好地平衡供给需求,从而优化城市交通网络。
共享单车平台ofo也在近期推出了“奇点”系统。它可以每天收集、自动分析数据信息,实时知晓人、车、地理位置,然后通过用户特征、车辆位置、骑行轨迹、速度、地域等精确的数据,实现车辆投放、车辆实时调度、用户报修响应等。有了这套系统,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的单车运营水平定能让大家眼前一亮。
大数据+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再升级
普惠金融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制约中国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成本高、风险高”,大量人群没有被覆盖在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中。
然而通过整合大数据资源,现在的金融机构可以全面了解之前被忽略的小微群体;同时,在制定各类决策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开发出高效、灵活的授信量化模型,极大降低业务风险,做出更有效的战略决策。
在贵阳,除了苹果、IBM、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布局大数据业务外,一些小型创业企业也得到了中央媒体的关注。比如《辉煌中国》第三集里,有利网在贵阳布局的大数据基地被首度曝光于全国观众面前。
2015年以来,有利网先后在贵阳、合肥等地建立了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手段,提高了放款效率、优化贷款质量。
正如有利网CEO吴逸然所说,如果说之前的互联网金融是重新组装生产要素,那么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则是生产力的革新。
在未来,大数据技术不仅能使风险定价更加精确,风险防范更为有效,还会为更多企业提供多样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有效解决传统金融中的内部控制问题。
无论对普通消费者、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来说,大数据应用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谁能下好这步“先手棋”,谁就能掌握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