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四难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向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生产性服务业的趋势。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农业经济结构中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但也存在以下发展难题有待解决:

盈利难

2013年,随机抽查湖南省岳阳、益阳、邵阳、娄底、湘潭、株洲6市20家服务组织,能够实现稳定盈利的组织仅有岳阳田园牧歌、资阳中正、沅江万家丰3家。

拿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来说,因湖南省属平原、丘陵、山地多种地貌,服务田块的地势高低、面积大小、土壤肥力千差万别,每块田地、每种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都不相同,很难采取固定的一种模式,这就导致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的组织为了完成合同任务,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并执行多套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无疑增加了防控服务成本。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很难通过提高服务收费来增加赢利,因此,生产上出现了服务组织打着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牌子而实际从事的是农药销售、靠卖农药赚钱的现象。这是制约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用工难

笔者这几年经常深入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调研,他们反映最多的是从事施药操作的机防手非常难找,往往是干不到一年就不干了,企业面临“年年培训机手,年年机手难寻”的尴尬局面。其原因,一是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进城,普遍缺乏劳动力。二是农业生产服务收入低。如双季稻生产时长一年,但实际作业时间仅20来天,按每天工价150元-200元计,一个机手通过此项工作一年的收入才3000元-4000元,对劳动力根本不具备吸引力。三是农业生产服务大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工作非常辛苦,80后、90后农民都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尤其是像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除了辛苦外,还具有“脏、累、险、毒”等特点,因此,机防手不稳定成为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很难引进。据调查,2013年湖南省1360家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共有从业人员8万多人,其中真正植保专业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仅几十人。

风险控制难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盈利率相对较低,而且还要面临一系列的风险。首先是自然风险。因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很大,加上农药产品、施药人员素质差异等因素影响,防控效果很难一次过关,需要采取灯光、性诱剂诱杀和多次施药防治,而每增加1次防治就要增加一笔不小的开支。如2011年长沙双红农业科技公司在长沙市的宁乡县等地承包几万亩晚稻,其中有1万多亩晚稻在已打2次农药的条件下,因天气、作物品种、土壤肥力等原因致使部分稻田的稻飞虱等病虫害发生反弹,不得不增加打1次农药,仅此一项,公司就多支出20多万元;其次是作业风险。如2011年长沙市某公司一个机手在为农户稻田施药时,突发心脏病,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公司给予死者家属30多万元补偿,无端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支出;还有一种风险,是农民有意无意以某某病虫害防治不好为由单方面毁约,拒交或拖欠统防统治组织服务费,致使服务组织的资金被占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组织的正常运营。

先进农用机械开发和维修服务难

目前,我国农机行业已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并拥有了种类较为齐全的产品系列,能基本满足农业生产和用户的要求。但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也存在着研究基础薄弱以及技术、产品开发滞后的问题,主要是在液压、喷雾和智能化等相关技术上至少要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所需的喷雾器械,目前主要推广应用的是国产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和担架式液泵喷雾机,这些喷雾器械虽然比传统的手动喷雾器作业效率有显著提升,但仍或多或少存在施药质量较差、作业效率不高和噪音大、浪费大、劳动强度大以及配件供应难到位等诸多问题。

对策措施

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尽快出台引导扶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要加强监管,建立制度,逐步形成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考核激励机制。

要逐步建立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目标管理责任制,制订考核细则,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化程度、作业覆盖率和服务效果以及农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列入考核内容。

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延伸服务链条,逐步推进综合服务。

链接

农业部和湖南省农业厅从2008年起开始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带来了“三个减少”、“三个提高”的好处。

减少农药用量,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比农民自防平均每亩减少1-2次用药,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

减少生产成本,水稻每亩节省农药与人工成本70元左右;

减少环境污染,农药用量少了,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生产效率,背负式机动喷雾器比传统手动喷雾器作业效率提高5-8倍,而担架式喷雾器更是提高30倍以上;

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专业化防治效果比农民自防提高10%以上,因而双季稻每亩减损增产100公斤、增收节支200元以上;

提高社会效益,每位从业人员一年可提高劳务收入3000元-4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