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草研究取得新进展
玉米病虫草研究取得新进展(节录)
近年来,玉米病虫草随着生产方式和气候变迁出现一些新的流行趋势,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在植物保护领域的重点研发任务取得一些新进展。
1、围绕体系重点任务开展病虫草害研究
(1)制定了机械化密植模式下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依据多年对黄淮海夏玉米区的调查数据,结合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田间防治技术研究成果,制定了机械化密植模式下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核心内容为:在因地制宜选择抗性品种、合理密植、种子包衣及化学除草的基础上,提出播后苗前喷杀虫剂杀灭麦茬上的害虫、6叶期一喷两防、抽雄前喷长效杀虫杀菌剂预防成株期病虫害三项新技术。研发的一种防治二点委夜蛾的熏蒸剂和一种诱杀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调查区域病虫草分布与危害情况
对西南和东北玉米产区主要病虫草害进行调查。
2013年,北方春玉米区大斑病持续严重发生;北方炭疽病大范围突发,从局部病害上升为区域主要病害;灰斑病在东北和西南地区依然严重,东北区发生程度加重;小斑病在夏玉米区中度发生;茎腐病普遍偏重发生,特别是在春玉米区较重;南方锈病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玉米穗期害虫在东北以玉米螟为主要害虫,其次为粘虫和双斑长跗萤叶甲。黄淮海地区以玉米螟、蚜虫为主,棉铃虫和桃蛀螟局部危害重。
西南区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穗期害虫的数量比低密度种植有所增加;灌浆期和乳熟期害虫数量最大,主要为玉米螟、桃蛀螟、粘虫和蚜虫。黄斑长跗萤叶甲局部地区发生较重。确认弯曲平脐蠕孢可引起玉米叶斑病,木贼镰孢可引起玉米鞘腐病。
杂草综合普查结果表明,西北区白茅、打碗花发生严重,藜、苋菜、狗尾草、苦苣、刺儿菜发生普遍;西南杂草种类较为复杂,鸭跖草、艾叶破布草为优势杂草,其次是马唐、稗草、苋菜、铁苋菜、灰藜、打碗花等;东北问荆、稗草和鸭跖草最为严重;山西益母草、牵牛,酸模叶蓼,苍耳,?草、狗尾草、苘麻,龙葵、藜,刺儿菜危害较重;河北北部圆叶牵牛危害重。在张家口市首次发现一种外来入侵杂草“刺果瓜”严重危害玉米,可造成玉米减产50%左右。对各区域病虫草害的调查研究为机械化耕作模式下和深松改土技术实施中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和控制积累了数据。
(3)优化生物型种衣剂和颗粒剂组分配比
在12个综合试验站、8个示范县试验示范4种化学种衣剂和复合种衣剂、1种颗粒剂对7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效和增产效应。
新型种衣剂1号在山西长治、黑龙江佳木斯、哈尔滨、甘肃兰州、宁夏银川、内蒙古蒙西试验站对防治丝黑穗病、矮化病、地老虎、金针虫取得较好效果;XDS种衣剂在银川试验站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最高达66%,该种衣剂在山东防治茎腐病也表现良好。复合种衣剂T-X、T-M在绵阳、长沙、贵阳试验站等对纹枯病和鞘腐病有一定防效。木霉菌颗粒剂在辽宁、宁夏、北京、贵州11个示范县示范300亩,对茎腐病防效45%~100%,增产3.6%~41.7%,其中防效超过65%的基点有5个,增产超过8%的基点有6个。
2、研究室重点研发任务取得新进展
(1)主要叶斑病流行、致病和防治研究
今年大斑病严重发生与7-8月的连续降雨和8月份的气温偏高1.5-3.6℃有关;北方炭疽病大范围发生与春玉米区中北部降雨过多、8月下旬温度偏低有密切关系;夏玉米区8月普遍高温少雨,是小斑病不重的主要原因;南方与黄淮海锈病发生主要与7月中旬经台湾北部登陆的强热带风暴“苏力”影响有关;由于今年8月没有北上台风,因此江苏和山东沿海地区南方锈病极轻。
主要叶斑病致病菌变异研究表明,大斑病菌的分化在北方春玉米区较为相近,病菌对抗病基因Ht2、Ht3和HtN具有普遍的致病力。鉴定了201份大斑病菌菌株的交配型,以交配型a为主,占91%。
在重要叶斑病病菌生理分化鉴定中,将O小种分为强、中、弱3个致病类群。最强致病力的菌株出现在广东增城市和广州市、河北唐山市、浙江东阳市、山东德州市,致病力呈正态分布。
在玉米生长后期叶斑病防治的前移技术与集成研究中,选用8种杀菌剂(单剂或混剂)对各主产区的大斑病、灰斑病、小斑病和南方锈病进行后期病害的早期防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型内吸杀菌剂的防控效果好于单剂型杀菌剂,防效提高10%-20%;病害发生严重时,表观防治效果低于病害发生中等时的防效;提前防治,可明显减少产量损失,一般减少损失1%~20%;病害越重,挽回损失越明显,如在大斑病严重发生地区,最高可以挽回损失63%;大喇叭口期喷施1-2次即可产生防治效果。
(2)穗期害虫发生与防治
辽宁省丹东地区的穗腐病发病率和玉米螟危害率均较高,在某些品种(铁研358、良玉99、京科968等)玉米螟的被害率在90%以上(有4个品种穗腐病情指数50-60之间);沈阳和铁岭玉米螟危害率均在50%以下;锦州玉米螟被害率达50%的有11个品种。先喷药后接穗腐菌处理中肃克和扑海因的防效达66%。先接穗腐菌后喷药处理中多菌灵、扑海因、井岗霉素的防效较好,其中多菌灵防效达86%;先接穗腐菌后喷药处理的防效高于先喷药后接穗腐菌处理,与2011、2012年试验结果一致。
穗期害虫防控技术研究。①在山东德州试验站,一种新型种衣剂在药种比1:150的情况下,对穗期玉米害虫的防效达到85%。②在北京市和河南省滑县开展了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穗期玉米害虫的研究。在滑县200亩示范田,人工释放赤眼蜂蜂卡和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寄生卵粒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其中玉米螟赤眼蜂的防治效果达73%。③在西南区绵阳、重庆、贵阳、德宏和高桥5个试验站,分别用40%福戈(氯虫·噻虫嗪)、20%康宽(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和0.4%科德拉(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进行玉米穗期害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0%福戈穗期害虫的防治效果好,防效为50%—88%;0.4%科德拉颗粒剂防效为46%— 78%。结果表明,撒施颗粒剂防治穗期害虫是可行的,能够解决西南山区喷雾用水难的问题。(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