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稻米世无双
响水大米晶莹透亮,粒青如玉,质重如砂。煮粥浆汁如乳,蒸饭油亮溢香,饭味清香适口,饭凉后加热口感如新。这主要因为,历经万年风化形成的寒地黑土,纯净的镜泊湖水灌溉,“塞北江南”的气候,造就了地球上唯一的响水水稻生长环境。
新稻炊香,疏烟林莽,古渤海响水稻穿越时空,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2015年10月,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入选农业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石头”上种大米
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重点区域位于宁安市渤海镇、东京城镇和三陵乡,包括18个行政村,总面积5334公顷(8万亩),是世界上唯一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生产稻米的区域。
响水稻作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渤海国时期,镜泊湖地区就出现了先进的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术。如今系统区域内还遗存几处1000多年前的水稻灌溉水利遗址。这里生产的稻米被称为响水大米,又被称为响水贡米。
根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1300年前的渤海国百姓在这里利用石板田种植水稻,把火山石大米作为贡品献给唐王朝。“太白之鹿、率滨之马、卢城之稻、北海之鳍”中的“卢城之稻”指的就是响水大米。
自唐朝始,响水大米一直为历代贡米。新中国诞生后又成为国宴用米。响水大米好吃,是因为所处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特殊,造就了其优异品质。这一带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由于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出的岩浆凝结成的熔岩台地,其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
响水稻米生长的土壤是经过万年风化和侵蚀后积聚10~30厘米的腐植土,这种土土质松软、肥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灌溉水源来自镜泊湖和小北湖,水质清澈,没有污染。火山石吸热、散热快,昼夜温差大,米粒中积累的干物质较多。独特的石板地渗水、透气作用良好,不漏水、排水迅速,便于通风和晒田。
火山熔岩台地种植、镜泊湖天然水灌溉,响水稻米除具有唯一性、区位性外,还具有生态性、历史性、人文性等特征。同时,它“颜如玉、浆似乳,营养皆天然,品质甲天下”。
响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温度、水分、空气三要素都优于其他稻田,因此,米中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及维生素的含量高于普通大米,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含量达6.9%;在人体所不能合成的8种氨基酸中,卢城之稻响水米就含有7种。
响水大米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三次蝉联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区域内现有米类注册商标159个,“响水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响水”牌大米和“邢瑞雪”大米荣获黑龙江省级名牌产品。
稻田也是花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追求文化的层次逐渐提高,保护和挖掘开发稻作文化等农业文化遗产日趋迫切。宁安市委、市政府已完成了稻作文化系统保护和挖掘整体规划,形成了较详尽、可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统知识发掘体系。
当地计划利用10年时间,完成响水稻米核心产区8万亩、辅射区24万亩水田的产业化经营,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把响水区域建设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区,把响水区域建设成为镜泊湖畔生态文化小城镇,走出一条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产业化的新型发展道路。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水平,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的使用推广,开展日本、欧盟标准和生态、原生态标准的研究,确立无公害为底线、绿色管一般、有机占高端的发展理念。
以示范区为平台,以示范户为引领,带动全区域农业标准化上台阶、上水平。“绿色食品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成了全国三大精品示范区之一。水稻产业“公司+基地+农户+协会+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种植模式业已形成。水稻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宁安市十分重视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不光要打响“响水大米”这一全国知名品牌,还要借助这一品牌,营造5万亩的优质石板稻田成为渤海绿色景观农业的主体,让农民既有作物丰产的收入,还有景观农业衍生的二次收入,“从春天播种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赚钱”。
因此,依托千年历史的渤海稻作文化,当地高标准建设了稻作文化主题公园,打造集景观、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展示区。微风依依,稻穗飘香,人们在这里感受稻作文化、品读历史,体验理想的田园生活。
该主题公园融入镜泊湖、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渤海国上京遗址的旅游金三角区,稻作馆设计布展、稻作田园体验区工程于一体,向游人展示响水大米的“前世今生”,以及种植技艺、加工程序,宣传响水大米的优势和品牌价值。
“稻可道,非常稻”,玄武熔岩台地生长水稻的独特景观和稻米加工情景,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将推动农业休闲景观旅游和优质稻米产业升级。(王方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7-10-18 第8版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