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斌:破解水稻基因的“种稻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浙江富阳到海南岛,韩斌每年都要去试验田“割稻”。当选中科院院士前夕,韩斌赴新德里大学参加第11届“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大会”。大会当天,面对会场内四五百名各国同行(其中八成是印度专家),他作报告称: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而非印度。

根据他对水稻基因组的追根溯源,野生水稻从喜马拉雅山脚下开始接受人工驯化,并逐步进化传播,从中国转入印度。科学家们不能不承认他是对的,因为能够推翻此说的基因证据并未找到。报告结尾时,他笑言,希望明年在美国办会时也能打通签证的“绿色通道”。

韩斌原是留英研究植物微生物学的。1998年,正值中国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起步阶段,他受洪国藩院士邀约,回到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工作至今。根据国际合作计划,中、日、韩、美、法、印等10个国家和地区,分工为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万多个基因测序。2002年,他的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水稻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分析。这项成果被誉为“冲过水稻基因组研究终点线”的里程碑,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0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中国人对水稻基因规律的成功解码,不仅早于美国、印度,还比全部水稻染色体完成基因测序的节点早了约3年。韩斌始终在水稻基因的万千变化中寻找答案—什么基因控制着什么性状?如何将人类粮食最需要的“高富帅”基因遗传下去,育出最优稻种?

韩斌1963年4月出生,安徽阜阳人。1992年在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塞理斯伯里实验室里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自2001年2月起担任水稻基因组研究项目专家组组长,负责水稻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籼、粳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分析,鉴定了水稻染色体和基因的结构特征,揭示了水稻基因和重复序列的排布规律,成为基因组精确测序的典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韩斌和水稻打了十多年的交道,研究成果多次登上国际著名科学刊物《自然》。“这辈子就做水稻研究了,让我去做别的我也不乐意。”被誉为国内破译水稻基因“第一人”,韩斌自然对水稻情有独钟,不过聊到平日生活他竟也意外地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还是一个书迷和足球迷。

稻迷

精确“破解”基因序列

科学界里有种说法,登上了《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杂志,就相当于摘得一枚科研“奥林匹克”的“金牌”。2002年,我国独立完成的水稻第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并被《科学》评为2002年度十大科技突破进展之一,当时韩斌担任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至今,这套水稻序列仍然是最精确的,国内外鉴定水稻品种时用得最多的也是这套序列。“我通过合作做过竹子基因组测序,也做过谷子基因组测序。唯独对水稻最有感情,做完一个课题再继续下一个。”韩斌说,可惜他和水稻打的交道很多时候都是透过显微镜、测序仪、计算机,要是场地允许,他很希望有块“自留地”—自己能动手种种水稻,每天近距离观察不同水稻材料的成长。

不管“出身”哪里,也不管“高矮胖瘦”、口感如何,只要通过基因组序列解析,在实验室里一比对,某种无名水稻的前世今生就能被全面“解读”。韩斌说:“水稻的所有基因都在我们数据库里存着。就像亲子鉴定那样,一查就知道水稻的"父母"是谁,是从哪个"品种"改良而来。将来,水稻品种的知识产权可能就要通过这样的"鉴定"来判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单看田间表现。”

书迷

想写一本《稻作起源》

“我的爱好不算太多,但确实喜欢买书、看书。”一谈到书,韩斌就眼中一亮,转身就从办公室里搬了好几个大部头出来,有国外机场买的通俗历史书,有特地去书店寻来的国外教材,更有2003年时专门托朋友从日本带回来的一整套《稻学大成》。韩斌一边翻着《稻学大成》,一边介绍说,这套书属于他藏书里的“大熊猫”,3本就花去了近万元人民币,国内大概也只有两三个人拥有。

除了爱看历史、科技类书籍,韩斌还喜欢买教科书,涵盖了遗传、生化、进化等多学科。光英国教授编写的《Genomes(基因组)》教科书,他就收藏了好几个版本。“国内教材也不错,但国外教材系统性、趣味性都更强,而且编书的国外学者多善于总结和提出自己的观点。”韩斌说,他每次出国开会,书总是购物清单上的首位,再重也要扛几本回来。无论在哪儿,他都习惯在手边放几本书,随时翻几下,也欢迎学生来借阅藏书。

读多了书,韩斌也有些手痒。他透露说,他正计划写一本大致题为《稻作起源》的科普书,专门讲讲稻作遗传变异、自然发展的现象。“我不想写成育种科学的教材,而是想把古往今来稻作历史的趣味事串成一条线,写得有趣些。”

球迷

英超联赛一场不落

韩斌讲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却是个十足的足球迷。“平日里,除了看书,我就爱看球。足球比赛很真实,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韩斌说,看球的习惯还是早年在英国留学时养成的,最迷的就是阿森纳俱乐部队。每周六,只要有英超联赛的关键比赛转播,他肯定是一场不落。早几年,韩斌还是实验室足球队的成员,只要有空他就要和同事踢上几场。近年来,随着年龄渐长,他才改为跑步健身。“不过,院里足球队的年轻人知道我爱球,特地给我发了套球服作纪念,还常邀请我去观战。”

带教学生,韩斌也像看球一样,关注全场。看似对学生要求宽松,实际上却对学生们的情况了如指掌。“通常,学生进院两三个月,我就能看出他的状态,比如,是不是勤奋,擅不擅长做课题等。对于勤奋的学生,我就会因材施教,给他更多的锻炼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