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创新并举 成都努力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春天里,崇州美丽的油菜花田。
邛崃市冉义镇高标准农田。
今年上半年,成都实现农业增加值184.1亿元、同比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1元、同比增长9.3%。五年来,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6:1缩小到1.9∶1,显示出成都统筹城乡的发展成效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成都承担了15项国家级、19项省级改革试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现代都市农业新高地,成都亮点频现、硕果累累。
五年砥砺奋进,将成都平原现代农业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文弦(图片由成都市农委提供)
改革线:先行先试,探索构建完善的农业农村发展体系
20天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添了一张“成都面孔”——蒲江县特色水果现代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二批创建名单,成为成都唯一代表。
4个月前,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推进会在成都召开。作为全国首批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试点区(市)县之一,温江区从2015年开启改革大幕,像该区东岳社区村民苏庭洪一样,温江6.5万余农民手里都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林权证五个“本本”,确权颁证面达100%。同时,全区量化集体土地3.29万亩,量化集体资金资产3.8亿元,完成比例100%。温江在全省率先启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破除了农村产权对接市场的桎梏。
在改革深水区领航,成都“三农”发展在打破制度壁垒、关联改革上下功夫,成就斐然。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都不断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首先是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改变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状况,发展现代农业。
8月26日,第十届成都猕猴桃节在蒲江县开幕。“蒲江猕猴桃”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0万亩,品牌价值达102.35亿元。此外,龙泉山脉伏季水果连片发展30万亩、彭州大地蔬菜规模种植200万亩、蒲江雀舌茶叶发展20万亩、蒲江丑柑种植20万亩,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崛起于成都平原。去年以来,成都新增蔬菜、猕猴桃、晚熟柑橘等连片规模种植面积30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农业基地383个。
同时,成都提出田网、路网、渠网、观光网等“七网配套”的建设新思路,启动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如今全市高标准农田发展面积已达260万亩。
截至目前,成都土地规模流转达到469万亩,其中绿色农业(林业)基地面积达到4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7%。发展绿色农业,是成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丰盈市民的“菜篮子”,既满足量的需求,更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态可持续和品质的需求。无公害、绿色、有机,成都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1282个,占食用农产品比重达80%。
把农业作为食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一二产业联动发展,“天府源”区域公用品牌连续几年在农博会上大放异彩,“成都造”特色农产品与“成都美食”一起,成为蜚声中外的好味道、好产品。
10月,又传出“四川辣酱”在美国掀起排队消费热潮。“四川辣酱”的代表就是“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如今,郫县豆瓣生产企业数量达到百家、全行业产值超过百亿元,“郫县豆瓣”品牌价值649亿元,蝉联加工食品类地理标志产品全国第一。以此为代表,成都重点发展川菜调味品、食品饮料、精制酿造及精制食品、休闲食品产业。去年,成都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300亿元,加工增值率达到1.6倍。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成都各区县乡村旅游人气爆棚。成都是“农家乐”发源地,也创造出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全国第一的佳绩,一三产业互动,是成都农业的华彩乐章。打造14个赏花基地,评选50个星级农家乐,农创、文创进入乡村旅游,成都不断升级休闲农业。去年,成都乡村旅游总收入261亿元,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53%。
长期以来,农村一些地区出现了无人种田的困境。在成都,一个名为“农业共营制”的生产组合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崇州市桤泉镇农民杨德英以土地入股农业合作社,聘请人种田,自己当“跷脚老板”。“谁来种田”“怎样种田”“谁来服务”等问题在这里得到解答,“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一经诞生就焕发出活力。成都全过程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建成146个标准化基层农业公益综合服务站,培育代耕代种、农资配送、粮食烘储等社会化服务组织4625家。2016年3月,借鉴农业共营制经验,成都发展林业共营制,盘活成都价值1000亿元的林业资源。
创新线:8大举措,加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紧扣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成都在改善耕地质量、种养循环消解畜禽粪污、稻田综合种养、建设网格化智慧监管、行业自律管理、搭建“智慧动监”和“农贷通”平台、组建现代农业创新创业联盟等8个方面大力创新,成效喜人,可圈可点。
9月19日,蒲江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服务中心迎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友人,这里曾诞生了国内首支耕地质量提升产业基金。项目实施两年来,累计完成土壤改良32万亩次,获得德国色瑞斯等国内外有机认证4.4万亩。
去年,成都市出栏生猪840万头,养殖规模化率达54%,所产粪污往何处去?成都创新推广以沼液运输合作社为纽带的跨区域循环模式,以每亩土地可以消纳3—5头生猪粪污为标准,形成“养殖场-沼液运输车-种植基地”的跨区域沼液处理链条,既为养殖户解决污染治理难题,又为种植户带去优质农家肥。邛崃市恒成生态农业公司草莓基地两年前开始使用有机沼肥,肥料利用率提高5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从0.5%提升到2%。去年,成都累计转运沼液60.8万立方米,实现还田近30万亩。
稻田综合种养,已是成都有机农业的一张名片。选择划定水源足、水质好、排灌方便的区域,合理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凼,大力推广“稻鱼结合”“稻虾结合”“稻蟹结合”等七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既提高水稻种植品质,又开辟渔业助农增收渠道。去年,成都成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5万余亩,综合增收达到1.3亿元。今秋,“稻田共生”所产新米销售火爆,销售收入可望全面翻番。
创新网格化智慧监管。构建全域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村有人看、乡有人管、县有人查。开通移动巡查APP,实现远距离巡查、零距离监控和突发事件智能应急处置。创新建设“成都智慧动监”管理系统,成都实现了生猪养殖数据与监管平台实时对接、视频监控、智慧管理。去年,成都成功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在全国率先建设政保银企联动“农贷通”平台。2015年7月,成都获批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政保银企”综合性融资服务平台——“农贷通”于今年7月份全面建成,已接入农业发展银行、安邦保险等20家金融机构,今年以来新增涉农贷款余额259亿元,同比增长10.5%。
在全省率先组建现代农业创新创业联盟。建立现代农业“双创空间”和10个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引65个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入驻。与中国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创新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2%。
农业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五年来,成都农业蹄疾步稳,改革推动创新,创新带动发展,形成了一批经验。未来,成都将沿着现代都市农业之路继续先行先试,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