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市场体系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综述
数据来源:农业部制图:刘念 |
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灵魂。多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从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农民收入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市场机制功不可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地板”和“天花板”的双重制约,解决农业结构性失衡、生产成本过高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近年来,农业系统不断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和各类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市场调控机制,为建设生产者自主经营、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和要素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强化信息监测预警,构建市场化基础
公开、透明、全面的信息是现代市场体系的运行基础。农业生产者自主经营,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和要素平等交换,都是以市场信息为依据的。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通过发布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也是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实践经验。
农业部不断加强信息监测预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形成了常规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结合的发布体系;组建了粮棉油糖等19个品种分析师队伍,成立了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开展了14个品种的全产业链信息分析预警试点;自2014年起每年组织召开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农业展望报告。权威、及时的信息发布,对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服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山东金乡大蒜专业批发市场市场信息中心,每天按时上报价格信息是中心负责人寻广岭20年来“雷打不动”的工作。“尽管现在信息渠道很多,但我们发布的大蒜面积、产量、储存量、出口量等信息最为全面,大蒜经纪人、储存商都特别关注。”他说,采集的大蒜规格品种有十多个,信息细分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正在提档升级。从去年7月份开始,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开始每月定时发布玉米、大豆等5个大宗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表;2017年伊始,每日发布“农产品批发市场200指数”,每周发布重点监测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每月发布水稻、小麦、玉米等19个品种的供需形势分析月报,每季度召开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会。各时间节点上无缝对接、持续发布,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更多看得懂、用得上的信息。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农业市场化的直接体现是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和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我国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流通方式和交易模式逐步实现多元化。
在优势农产品产区,农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建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发挥其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五大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已启动了洛川苹果、牡丹江木耳等13个国家级市场建设。“通过建设国家级洛川苹果市场,可以完善现代果品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市场和产地的紧密衔接,引导果业基地合理生产。”洛川县苹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安金海说。
田头市场是农民家门口的市场,对提高农户营销能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农业部已在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开展试点示范。四川阿坝州和广元市两个田头市场建设农耕文化园、大学生农业创业园等,发展特色蔬菜、中药材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和高原特色畜禽养殖,年产值达到160万元。田头市场正在将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变为现实。
农产品市场建设蹄疾步稳,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也表现活跃。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推动市场机制调整优化要素配置结构。辽宁康平县张强镇前辛屯村,将88公顷土地流转给辉山乳业。仅此一项,使村民增收1200多万元,解放劳动力200多人。辉山乳业在此发展饲料基地和养殖农场,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同是一块田,收入两重天。”农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特别是经营性的资产开始活化、有序流转,激发了土地等要素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为现代农业发展释放新动能。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保供调优“心明眼亮”
市场机制的核心在于价格形成机制,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在稳定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基础上,开展玉米收储“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改革;启动了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2017年将大豆目标价格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
在吉林,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让种植者“跟着市场走”的步子更坚定。扶余市汇众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今年流转了近600公顷土地,“今年的玉米价格会比去年和前年有所好转。”合作社理事长侯玉成认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玉米种植面积相对减少,而工业、饲料、食品行业的专用玉米在增长,国家还鼓励加工企业开足马力收购。“我对种植玉米始终抱有希望。”他说。
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使棉花价格回归市场,激活了产业链的活力。“纺织企业可以按正常市场价格收购棉花,降低成本。”新疆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夏驰说,新疆本地优质的棉花资源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很有吸引力,2015年来疆投资建厂,目前50万纱锭项目已全面建成投产。有数据显示,2014-2016年,新疆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亿元,三年的投资超过了1978-2013年投资总额。
让价格回归市场,调节了供求,激活了市场,也让市场在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眼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其核心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保供、调优中将有更大作为。
提升市场主体能力,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商品和要素平等交换的前提是每一个市场主体能够在政策落实、信息获取、社会组织架构等方面平等、合理地参与。组织起来、打出品牌是增强个体农户市场议价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政策层面加强引导、在资金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力促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超过41万个,辐射带动的种植业生产基地约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带动畜禽饲养量占全国的2/3以上。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使农民在市场博弈中更有底气。
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蛤镇,三关水稻合作社今年的新米卖到15元/公斤。“我们的‘富硒米’每公斤52元,今年才刚开始销售,很多人就来订明年的货啦。”合作社负责人李洪祥说。合作社与重庆硒浦农业公司合作,推行全程社会化服务,严格把控生产环节,实行统一品牌管理,“石蟆硒”大米往往还在生产线上就被抢购。
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品牌开始崭露头角。在2007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47个合作社首次亮相,其品牌农产品还很稀奇;到2015年的第十三届农交会,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发布时,合作社品牌与龙头企业品牌已有平分秋色之势。
农民成长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务农不只是“营生”更是“经营”:在田野上经营,标准化生产,更多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产出来”;在网络上经营,信息化产销,品牌化营销,更精准地对接消费端;在农业之外经营,多元融合发展,卖风景、卖文化、卖创意,农业的功能被重新定义……
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市场化改革正为农业提质增效释放惊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