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可穿戴能否借势重生?
顶级峰会推荐:2017年12月14日,亿欧将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办2017AI产业应用峰会,同时,亿欧公司将为大家呈现也许是2017年最后一场关于AI的辩论赛。人工智能学者、著名投资人、AI业界领袖齐聚一堂,共同就社会及产业界所关心的三大AI辩题展开辩论。到场观众不但可以聆听嘉宾精彩的发言,还可以对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投票,决定这场辩论结果的最终走向。伟大的观点往往诞生于激烈的争论,让我们共同见证。(报名可加微信:xuweijun24)
曾几何时,可穿戴设备亦风起云涌,毫不夸张地说,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热度不亚于如今的人工智能。
当年,美国智能手环制造商Fitbit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价开盘暴涨52%。同年,苹果发布一代Apple Watch,小米、华为紧随其后纷纷推出智能手环,诚然,2015年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巅峰。
但是好景不长,2015年底,随着资本寒冬的侵袭,以及Apple Watch因为续航、体验差等问题远未达到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高预期,可穿戴设备遭受业界诟病。
随后,可穿戴设备迎来死亡大潮,2015年底,可穿戴设备巨头Jawbone宣布裁员15%,且关闭了位于美国纽约的办公室。2016年12月,曾经是智能手表先驱型企业的美国Pebble公司走到了尽头,其软件业务被卖给了Fitbit公司。
IDC公布的报告称,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手环尚占据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一半市场份额,然而到了第二季度,智能手环的品类已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了。IDC甚至给出了预测称,2020年,智能手环在可穿戴市场中的份额将下降至28.5%。
可穿戴设备曾经一度被认为将代替智能手机,而如今却遭遇寒冬,本质上是因为产品粘性不强。智能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不敢离手的终端设备,是因为其功能强大,从不同维度满足用户需求,包括通话、视频、叫外卖、玩游戏、社交等等。
相比之下,如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较为单一,仅能为用户监测心率、跑步计时、计程等简单功能。虽然Apple Watch也可以发短信,发邮件、接电话,但在苹果手表很小的屏幕上操作非常不方便,而且iPhone也具备这些功能,Apple Watch的使用场景很受局限,其续航更是一直以来的难以解决的痛点。
如今这个时间点,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技术驱动变革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智能可穿戴的未来又将如何?
作为一个Fibit智能手环的用户和一位媒体工作者,我认为可穿戴不会死,在新技术的冲击下,或许能够获得重生。
首先,从过去几年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用户来看,主要是一些热爱运动和追求新奇的人,未来几年,这一趋势还会持续。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到来,国人对健康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而智能手环与运动场景非常吻合。
其次,如可穿戴设备之父彭特兰在接受腾讯《巅峰问答》时候所讲,可穿戴的设备在老年、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应用也存在刚需。
穿戴设备之父彭特兰在接受腾讯《巅峰问答》采访
笔者曾遇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80多岁的老人早上出门买菜走丢,他家人找了一天仍未找到,那时候儿女非常焦心,甚至到派出所报案请求找寻。据了解,在那之前,老人不久前也走失过一次。试想,如果在老人手上戴上手环,不就可以实时定位,及时帮助找到老人了么。
如果站在大环境下,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可穿戴设备,其必然是未来万物物联世界的部分。从目前的技术趋势来看,几年或者10几年之后,智能手机很可能不再是一家独大的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智能家居以及智能可穿戴将会互联互通,终端正在从单一屏幕到多屏幕的演变。
而这背后,数据的价值正在凸显,任何一家企业做人工智能,都离不开大数据,而可穿戴是能够获取用户有价值数据的重要渠道,如今,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下半场,正在从过去拼算法、计算力进入到拼数据的阶段,未来可穿戴设备这一块市场很可能会回温。
再来聊聊可穿戴设备产品的迭代。笔者曾经采访过小米王川,他和雷军的思路很像,也是一位产品经理型BOSS,其理念是:产品一定要解决用户需求。我个人非常赞同,不以用户需求开发的产品很难获得市场认可。回顾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大多活在手机的“阴影”下,其功能很难超脱手机,比如短信、电话、计时等。
所以,笔者认为,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要基于本身的便携性的特点,做更多手机不可替代的技术创新。比如AR技术,试想一下,如果只能手环可以在你眼前投影出一个屏幕,可以利于你完成一些工作,尤其在地铁、外出旅游等场景非常实用。
再如,如果可穿戴设备能与地铁、公交系统打通,用户完全不用带公交卡,或者支持扫码支付,也解决了用户需求。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电池,当功能强大之后,设备功率随之增加,电池续航能力能否跟上也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
总之,可穿戴产品开发的初衷要围绕解决用户需求,同时新技术的引进,与手机形成功能差异化也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