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粮仓开启“全产业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产量降了不担心,不种白菜“种”酸菜,大米还可“私人订制”……在我国最大粮食产区东北三省,农业“全产业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展开。

调品种:产量降了“不担心”

秋收时节,吉林省辉南县“三和农场”的1500亩稻田已硕果累累。产量虽然降了,但农民并不担心。

施用有机肥、人工除草、生物防虫、鸭稻共作。“我们每亩地总成本近5000元,是周边农民的三倍,产量只有他们的一半。”农场种植负责人、当地种田能手国洪义说,“但我们售价高。正常水稻每斤1.6元左右,周边农民每亩纯收益1500元左右。我们每斤大米21元,纯收益4000多元。”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在内的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粮食产区,粮食年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东北三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文章,让这一传统粮食产区不断激发新活力。

黑龙江把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调减玉米面积上千万亩,大宗蔬菜播种面积达518万亩,同比增长43.1%。

辽宁多地农户优化种粮结构。辽宁省昌图县傅家镇五丰村共有1.5万亩土地,去年种了5000亩玉米、6000亩花生、2000亩地瓜,其余为马铃薯、高粱等作物。

“绿色、无公害、有机作物是今后农业发展方向,因此今年我们调减了玉米、花生种植面积4000多亩,改种无公害马铃薯、西瓜、地瓜等作物。”五丰村党支部书记王占国告诉记者,今年村里还建了冷鲜库,方便农产品储存,并在最佳时机销售。

黑龙江省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省农民通过改种杂粮杂豆、蔬菜等高效作物增收49亿元,人均增收272元。

拓链条:不种白菜“种”酸菜

在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德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正积极谋划产业转型,不仅少种玉米多种菜,还延伸产业链“种”酸菜、“种”水饺。

合作社理事长李德文说,合作社种了玉米、小麦和白菜,还养了猪。“玉米喂猪,猪的粪便给白菜施肥,小麦也用有机肥。再通过速冻饺子生产线生产猪肉酸菜速冻饺子,效益大幅增加”。

除了自建加工体系外,一些村庄还“借船出海”。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哈不台村引进天津金土地食品有限公司到村里投资建番茄加工厂,带动这个村的合作社番茄种植面积增至6000亩,预计每亩利润将达到2000元。

“看到绿色大米的巨大商机,我们今年又认证了10万吨绿色稻谷,从选种、施肥到保管、加工全部标准化作业。”吉林省松原粮食集团董事长宝蒙权说,公司已规划了120万亩覆盖嫩江沿岸的绿色稻谷保护区。

黑龙江省有关人士介绍,随着科学饮食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食品工业更加向农牧渔林等源头产地靠拢,更加注重种养环境的天然保障条件。

借助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生态优势,黑龙江省已培育出九三粮油、飞鹤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等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大企业,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7.7亿元。

变观念:大米也能“私人订制”

不仅生产、加工,东北粮区农产品销售环节也在进行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甘肃人章建国的家里每个月都会收到一份来自我国著名大米产地五常的“鲜米”。之所以称之为“鲜米”,是因为每次收到的大米都是“新磨出来的大米”。

这份“鲜米”来自黑龙江省五常市壹村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哈尔滨壹村人农业有限公司领办了这家合作社,公司董事长王村说,公司实行会员制,每个月按照会员家庭消费量定期配送新磨出来的米,让消费者享受“食味值”更高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

定制化服务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农业供给环节。尽管新米还未上市,但“三和农场”的大米大部分在春播时就已被订购。一块块稻田里竖立着小牌子,写着订购者的名字、面积、预计收成和收割日期。“采取线上和线下销售,线上是‘私人订制’模式,客户能够全程监控所认养的稻田。”国洪义说。

吉林今年以中部25个县为重点,建设优质玉米生产核心功能区,围绕口粮化、主食化打造鲜食玉米品牌,让玉米“粗粮细作”。黑龙江充分发挥7000多万亩绿色食品基地作用,进行“绿色生态价值链再造”。

目前,东北地区正着力推动农业经营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努力挖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营销潜力,全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