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据报道,近三年来,我国先后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东北四省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去年又在东北四省区开展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试点。其中,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一年来,地区间、品种间有了价差,实现了优质优价,激活了市场,国产玉米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印证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17年1月7日,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在总结2016年粮食流通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粮食流通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原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
徐绍史:有人讲“三高”,“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也有的说是高价格。高进口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个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还是粮食库存多、进口冲击大两个事情。部分粮食品种出现阶段性过剩,优质的一些粮食品种供给不足。
徐绍史介绍,在库存高企和国际市场供大于需的情况下,国内粮价面临很大压力,粮食收储矛盾比较突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徐绍史在会议上说,未来的工作,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围绕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做好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任务展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徐绍史:一是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动摇。第二,把握好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第三,要把握好保持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2017年2月5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指出,对于眼下农民最担心的“卖粮难”,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夯实主体责任,防止出现大面积“卖粮难”。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
韩俊:千方百计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开足马力加工转化玉米,搞好粮食调运、搞好产销衔接,一定要确保现在这个结骨眼上,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有车运粮,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
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备受关注,韩俊坦言: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要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向前推进,事实将会证明,这次改革将会激活市场、搞活产业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从而证明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
当长达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2016年退出历史舞台后,在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成为玉米流通的“新秩序”,这一“新秩序”曾给当地玉米行业带来了阵痛。黑龙江省肇东市黎明镇的农民韩晓艳说,2016年玉米价格大幅下降,入冬后,她就一直在考察市场,找定单,寻求转型。
韩晓艳:现在我们就是扩大面积种一些潜能蔬菜,秋葵、裸仁南瓜,有机玉米,以前都追求高产,现在得追求质量。
多年来国家保护价收购,不少农民只重产量不重质量。玉米市场从“政策市”过度到“市场市”,质量低的自然就卖上不价。这让当地农民清醒的认识到,“坐在炕头上就把粮卖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佳木斯市新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庆伟告诉记者,调结构关键是要找准市场定位,不能看别人种啥就种啥,要有自己的特色。
王庆伟:大棚有草莓和蔬菜。现在采摘这块,特色的有猕猴桃。变革,咱也得跟上。
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在引导农民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加速了生产企业自主发展。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的热情被点燃。企业也把目光投向土地流转,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迎合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粒粒纯源有机杂粮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乃庆告诉记者,企业建厂五年来依托自主的有机品牌,产品不仅价高,还供不应求。
刘乃庆:我今年种300亩地,没够销售,别的玉米价格低了,我们反而高了,市场需要真正健康安全的对人体有好处的粮食,迎合市场。
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预估的那样,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根据中央农办的统计,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国产玉米具备了国际竞争力。
2017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小麦稻谷和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2017年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油菜籽市场化收购。黑龙江省农委副主任李世润在看到这份通知后认为,在改革方向上,国家坚持市场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实施节奏上,国家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稳步进行的。
李世润:调也是渐进性的。总的目标是把农产品品质调优,把产业调大,把标准调高,效益调好。
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继续施行,意味着什么呢?河南省鲁山县张良镇芹菜沟村的赵大民种了几亩小麦,2017年,他家小麦丰收的时候,赵大民内心还是有隐忧的。
赵大民:小麦这几年都是丰收不增收,农民感觉种地没有什么效益,一斤的市值是一块多一点,除去化肥农药,不算人工,基本上还是不赚什么钱。
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即每斤1块1毛8,并鼓励收购商参与夏粮的收购。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栋认为,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粮食市场能够逐渐取得回暖,粮食的价格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刘栋:由于政策托市,总体价格收益还可以,后期没有明显的自然灾害,今年小麦还是丰产的,农民在小麦上获得收益概率还是挺大的。
刘栋认为,民以食为天,作为口粮的小麦事关国计民生,短时间内它的价格形成还难以与政府的补贴“脱钩”,农民可安心种植。
刘栋:跟其他品种不太一样,小麦和稻米作为口粮,国家在实施政策调整,包括政策改革的时候,肯定会更加谨慎。个人观点,最近几年肯定还是以政策性收购来支撑小麦和稻米的价格,短期来看实行目标价格改革进行市场化还是不太可能的。
事实也印证了刘栋的判断,在国家托市的情况下,今年赵大民种植的小麦,不仅实现了丰产,也实现了增收。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扎实有效推进收储制度改革,使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于粮食流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下,我国很多地区稻谷正在成熟,有些地方已经收获完毕,根据估算,今年稻谷是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近期表示,今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保护价分别下调了每斤3分钱、2分钱、5分钱。下一步将继续合理调整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并研究消化政策性稻谷库存的办法。
韩俊:总的思路,还是要保留基本的政策框架,但是要增加政策的弹性。也就是说,要让今后价格更加准确的体现市场供求关系。如果价格信号过度扭曲,将来就像玉米一样。无论怎么改,必须要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要保护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必须要保障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
韩俊透露,下一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要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要增加价格调节弹性,使不同粮食品种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