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糜子产业 抓好科技富民

一、山西河曲县域经济状况

1、自然条件

河曲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介于东经111°09?--111°37?,北纬38°55?--39°25?之间。西临黄河与陕西、内蒙隔河相望;东与本省五寨县接壤;北靠偏关县以寺沟河为界;南与保德、岢岚二县为邻。南北最长56公里,东西最宽35公里,总面积1322.6平方公里,海拔高程在836--1637米之间,平均海拔1236.5米。

河曲县位于忻州地区的西北部,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辖4镇9乡,人口14万,县政府驻地文笔镇。

黄河由东、西、南三面绕县境流过,蜿蜒曲折,故称河曲县。河曲县城是历代镇守边疆的“古塞雄关”,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经济、文化重镇。

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达1500多米。西部黄河沿岸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河曲县气候干寒,年均气温8.8℃,一月零下9℃,七月23℃。年平均降雨量460毫米,是“十年九旱”之地。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下旬,无霜期150天左右。

全县现有耕地 35.87万亩,粮食作物以糜子、谷子、马铃薯、黑豆、玉米等杂粮为主。经济作物有蓖麻、向日葵、芝麻、花生、黄芥、大蒜等。

历史上的河曲很穷,民谣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也有一样作物--糜子,不畏干旱顽强生长,十年九收,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河曲人,不管年景如何,糜子总能奉献她的籽粒使河曲人吃饱,所以有顺口溜“糜米捞饭豆腐菜,给个皇上也不爱”。所以糜子在历史上已经起到了救荒、救灾、避灾的作用。

2、经济条件

河曲近几年的发展在忻州市处于前三名,工农业生产总产值2007年35.34亿,2008年44.56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7年9311.28元,2008年10616.53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年2175元,2008年2406.2元。可以算算,2007年,农民收入是城镇居民的23.3%,也就是城镇居民是农民的4.28倍,2008年农民收入是城镇居民的22.66%,也就是城镇居民是农民的4.41倍。从2007年到2008年,整个县域经济是上升的,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却下降了。这就说明,河曲农民还是不富裕的,河曲的老百姓还是穷的。离小康水平还差得很远。河曲至去年年底总人口是142741人,农业人口113534人,占总人口的79.5%,河曲的人口比例跟全国差不多,借用温总理的一句话:“11万农民不富裕,河曲就不能算富裕”。

为了使河曲农民加快富裕的步伐,要在科技兴农上大做文章。靠科技进步促进河曲农业的发展,使农民大幅度的增加收入。在种植业上科学种田,养殖业上科学饲养,外出务工增加劳务收入。科技富民工程就是科技兴农的一个具体工程。

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富民工程高度重视,2006年以河发【2006】29号文件出台了“关于科技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2007年以河发【2007】8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启动科技富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协调领导组”,由县长任组长亲自抓。去年、今年多次召开常委会、县长办公会专门研究部署科技兴农工作,并且拨专款进行马铃薯的脱毒生产。我们要求乡村两级干部也要把科技兴农抓在手上,装在心上,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组织好,搞好优良品种的推广。

二、发展糜子产业是河曲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从古至今糜子(粳性)是我县的大宗农作物。据《河曲县志》记载,解放前糜子的播种面积最多时达20余万亩,解放后曾是忻州市重点出口商品。因为在靠天吃饭的河曲,只有种植糜子才能保证“十年九收。”所以,糜子过去是世代河曲人的保命粮,而现在对于十年九旱的河曲仍然把糜子作为保收作物来种植。因此,县委、县政府会同山西省农科院专家经过详细的考察、调研、论证,结合河曲的实际情况,决定把糜子产业化开发作为科技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协调领导组,决定通过专项行动在两、三年内使糜子产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有明显的提高。

河曲历年糜子播种面积之比较

种植年代糜子面积(亩)总播种面积(亩)所占百分比%

193520620029067070.9

194919465668930028.2

195320074063691331.5

195715809068086523.2

196112609063580519.8

196512959763052420.6

197011182053159621

197413713652840026

197814701350699529

198015652849870731.4

198313375048035827.8

198610900042568820.1

19978310041280028.2

目前我县糜子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糜子的品种老化、退化,产量不高,农民栽培糜子的技术还停留在传统水平上,同时由于产品没有后续加工,没有延伸其产业链,因此近几年农民种植糜子的收入不及种植向日葵、蓖麻等油料作物收入高,所以积极性不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县委、县政府决定通过科技手段进行糜子产业化技术开发,首先是推广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扩大糜子的种植面积,恢复糜子在河曲农业中的传统地位。其次是通过产业化开发使糜子增值,尽快使农民增收致富,提高糜子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达到这个目标,从2007年开始我们会同山西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糜子新品种推广和深加工技术》项目在去年立项,被列为山西省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

三、引进新品种示范推广

今年4月份,我们先后从内蒙古农牧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榆林市农科所、宁夏固原市农科所、甘肃省农科院引进内糜5号、伊糜5号、榆糜2号、宁糜10号、宁糜14号、宁糜16号、陇糜7号七个品种,在刘家塔镇坪头村、单寨乡龙脑角村、沙泉乡石槽沟村、社梁乡新窑村建立四个基地进行试验,共种植185亩,亩产均在500斤以上,最高的可达到650斤。试验证明,所引进的几个新品种都适合在河曲种植。由于今年干旱,品种的优良性可能没有能全部体现出来。现在一代新品种都发放到各乡镇的种粮大户手中,明年继续试验,优胜劣汰。明年新品种种植面积可以增加45000亩。

四、搞好技术培训和服务

1、在引进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的同时,特聘甘肃省农科院作物所主任、高级研究员杨天育,宁夏固原市农科所所长、高级研究员、中国糜子专家程炳文为专家顾问。聘内蒙古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门果桃为技术指导。

编印了《糜子基地无公害操作手册》,发放20000册。举办培训班14期,培训农民55000人次。组织科技、农业、协作企业的科技人员和专家分乡镇进行授课和技术指导。(见现场照片)。

为了确保糜子新品种种子的品质和数量,科技局和基地合作社签订了试验示范种植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对机关干部进行培训,对几个基地管理进行人员分工、责任到人,包乡、包村、包合作社,在耕、种、锄、耧、收割、碾打、种子回收各个环节跟踪服务。

2、主要成效

⑴、科技效益

科技主要是研究、示范、推广、带动作用,其结果是增加社会财富,造福人类。

本项目实施以来,其示范带动作用是极其强烈的。本地糜子品种主要是河曲红糜子、黄米子。品种退化、产量低。在刘家塔镇坪头村,新品种试验田与传统种植田相邻对比,在同样的气候、水肥条件下,植株高本地糜子是100cm,而引进的内糜5号植株高达到175?,本地糜子每亩产量240?,引进品种330?,增产37.5%,即三分之一以上。

⑵、经济效益

按20000亩计算,原亩产量250?,总产量5000000?,增产三分之一,1666666?,每斤售价0.9元,可增收150万元。通过深加工还可以创造1350万元的销售收入。

⑶、社会效益

糜子产业的发展为河曲农民的种植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至今年全县共有2900余户,11600多人参与到糜子产业中来,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⑷、科技创新

项目协作企业在深加工生产工艺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糜子米粉制造加工技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三项发明专利,今年又申报了6项外观设计专利。试制成功糜子红枣粉、糜子南瓜粉、糜子核桃粉三个新产品。共投入资金79万元。

全县糜子栽培技术培训班共培训乡土人才23名,成为糜子基地建设的技术骨干。

3主要做法及经验

⑴、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科技富民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各方面力量的有机配合,科技、农业、企业、乡镇、村委会等部门密切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为此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协调组,项目实施以来,县委书记、县长高度重视,分管农业县长、分管科技县长密切协作、指挥协调,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⑵、合理安排,精益求精。

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在繁育过程中既要按品种栽培技术要求操作,还要记录好各项具体数据,单收、单运、单打、单存,以保证品种的纯度,这就要求各种植户精益求精,协调组选好示范户,勤督促,勤检查。

⑶、风险自担,让利于民。

科学实验就有风险,为了让农民规避风险,消除不愿承担风险的心理,我们免费发放种子、肥料、技术资料,秋后花钱收购种子,充分地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⑷、与县委组织部大学生村官办公室协作,种粮大户和村官结成对子,利用大学生村官有文化的特点对糜子生长全过程进行科研记录,掌握第一手资料。

总之,通过两年的努力,我县的糜子产业已初见成效,明年即可达到预期的目的。为我县的农民增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