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面临“微创新”与“伪创新”
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多位“千人计划”专家以正反两方的观点,探讨了生物医药行业的种种现状,其中就包括被一些人质疑的生物药物“微创新”“伪创新”。 康宁杰瑞生物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徐霆提供了“正方”的观点,从单抗体来说,所谓“微创新”甚至“伪创新”的占比确实稍高。荣昌制药首席科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房健民也说出了心声:“这个话说得难听,我们听了都很生气。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房健民也提到,科学家们也正在用实际行动消除此类顾虑。 新药需求与成果产出存时间差 昔日埋头生物新药研发的科学家们,如今又多了一项工作,解答外界对研发进程和现状的问题。随着新药研发日渐火热,企业、资本纷纷入局,但一方面是日渐活跃的研发,另一方面却是自主研发的新药上市数量仍未满足社会期待。 房健民解释说,任何新药研发都需要尊重行业规律,新药研发动辄以十年计,研究周期长是一定的。相较于美国的抗体药物研发成果,中国的确实数量上相对少,他认为,“这里面有十几年的实现过程。例如,我们国内做得很好的药物,有的已经做了15年了,有的做了17年了,还在做。所以这个是自然规律,我们不能破坏。” 同时,房健民也坦言,现在这一行业难免存在一点过热状态,有时弄几个生物类似药就开张了一个生物技术公司,这个是有点简单化了。房健民因此提出,行业内应更多的注重创新药物的研发,实际上现在的这个趋势也非常明显。“也许5年前,很多人都关注生物类似药,但是现在的话都在关注创新药物了。”房健民说:“我们的行动正在消除这个顾虑,走向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的道路。” “微创新”之辩:关键在临床需求 随着医药创新升温,在前线专注生物新药研发的科学家们,发现自己的所处的行业正在面临着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生物医药创新如火如荼,是“最好的时代”;另一方面却是对所谓“扎堆创新”的诟病。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们,也在会上对外界时常提出的一些质疑也做出了回应和解释,其中就包括一些人质疑的“微创新”问题。 多位生物医药科学家认为,“高水平重复”以及“微创新”的问题是存在的。在特瑞思药业总裁、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吴幼玲看来,目前研发是以生物类似药开始起步,但做生物类似药也是很不容易的,所谓“微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实际情况。而距离真正做到生物药的创新,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那么,所谓的“微创新”是否有其价值?泰诺麦博生物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廖化新坦言,行业在做生物药的开始阶段中,重复了一些东西,把国外甚至专利过期的东西拿回来做,可以说是简单的重复;不过,在历史的进程当中,它会扮演它所处时代的角色,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阶段必然会过去。 “我们针对同样一个靶点,但是实现不同的临床意义和临床效果,这个就是有意义的。”廖化新举例说,比如时下热门的PD-1抗体,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耐药,耐药可能有种种原因。对于研发者来说,研究如何利用另外的抗体,去延续它的有效治疗方法,克服耐药障碍,这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也是其中一种“微创新”。在廖化新看来,此类的创新对于临床需求仍是有价值的,有时候“微创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