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稻种,就是农民所有念想的希望
——记水稻育种专家、“稻花香之父”田永太
本报记者郭少雅
田永太,你可能从未听过这个名字,却一定听说过他辛劳一生的结晶“稻花香”。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上,以“稻花香”为典型代表的“五常大米”以639.55亿元的品牌价值高居大米品牌榜首。长期致力于推广黑龙江大米的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金会说,没有田老,没有他培育的“稻花香二号”,就没有“五常大米”今天的享誉全国。
从1969年担任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山乡五一村生产队队长到现在,田永太先后三次发现天然杂交变异株,经由变异株选育的稻种一次次将东北大米的品质推向新高度。在水稻育种领域,大自然出现天然杂交水稻,发生优质品种变异的几率是万分之二,这种变异能够被人类发现的几率是百万分之一。一个人在一生中三次发现变异株并培育出优势品种的概率,小到难以用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来进行直观表达。
让他谈谈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摘取浩瀚稻海中的“明珠”,他挥挥手:“我就是个农民,不过是找到了几束稻穗,培育了斗升种子。农民世世代代的念想就是丰收。好稻种,就是农民所有念想的希望。”
一场苦霜扑灭了乡亲们丰收的希望,他却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的种子
8月31日,81岁的田永太抬头望了望窗外的蓝天,自顾自地念叨了一句:“每年的8月30-31日,这两天只要不刮风,稻子就再无倒伏之忧了。今年是个好年景。”他像孩子一样开心地拍了下大腿,转身给儿子田昌穆打电话:“明天上龙凤山基地看稻子去。”
子承父业,目前担任五常市龙凤山长粒香水稻研究所所长的田昌穆叫父亲“天气情报员”,“五常市这几十年来的天气情况,父亲一天不落都做了记录,早些年我们不懂得珍惜,当废纸卖了两大摞。现在你问他哪一年哪一天五常市发生了对水稻有影响的天气,他一准儿说得清楚。”
说起天气,田永太永远都忘不了1969年9月6日发生在龙凤山乡的那场严重早霜。一夜之间,龙凤山的大地从绿变白,稻农一年的辛苦被掠了个精光,丰收在望的稻子全“直了脖儿”,庄稼人的希望也像空落落的稻穗,瘪了。村民们连收割的心都没了,为了自救,人们上山采榛子、橡子预备过冬。身为生产队长的田永太却揣了饭盒往田里跑。他琢磨着,五常市低温早霜的年景不是少数,不能再从吉林、辽宁等外省引种了,“乡亲们得有适合本地耐低温抗早霜的当家品种。如果能在大灾年份里发现经受苦霜还能正常成熟的稻穗,是不是就能培育成适合五常本地种植的稻子?”
没有学过一天育种知识的田永太怀揣着农民最朴素的经验和对好种子的渴望,带上干粮出门了。一天、两天、三天……每隔20米走一个来回,一块田一块田地走,整整六天披星戴月,田永太走遍了当时龙凤山乡的300公顷稻田,他的手拂过无数干瘪的稻穗,心也像早霜后的天空一般灰暗下去。第七天中午,疲惫不堪的田永太蹲在田埂上把干粮掏出来就着凉水嚼,眼角却掠入了一簇金黄。他扔下干粮,三步并作两步扑过去,干枯的稻海中,一穴金黄的稻子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头,他从稻根摸到稻穗,从稻叶摸到稻粒,金灿灿圆鼓鼓的稻粒告诉他,这就是大自然在大灾之年严苛筛选之后留给龙凤山稻农的宝贵财富。
7个饱满的稻穗被田永太像宝贝一样捧回生产队,来年春播,这些稻穗被分成7行种在试验田里,田永太隔两三天就蹲在田埂上瞅,“眼看着出苗,分孽,长叶,遇到下雨天,恨不得撑起自己的衣服给稻子挡雨。等到秋天,七行稻子全成了!”第一年,7个稻穗变成了24公斤稻种。第二年,24公斤稻种变成了2500公斤。
田永太把稻种分给全村人耕种。“那些年,五一村的稻谷收获了根本来不及上扬场,就被十里八乡的农民当稻种买走了。别的生产队一个工分挣两三毛钱,我们队员能分到两块钱。”田永太把这个在五一村7个稻穗培育出的稻种命名为“517”,1973年经五常县农业局鉴定,“517”号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等特点,120多天的生长期恰恰避开了北纬45度的早霜灾害天气。1974年五常开始大面积种植“517”号水稻,外县稻农也纷纷来找种子,高峰时期黑龙江全省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
“517”成为五常乃至哈尔滨地区的当家品种,耐寒、高产、抗病,当地稻农一种就是7年。
“517”到“93-8”,从“长粒香”到“稻花香”,他把五常大米一步步推上新台阶
五常市种子站站长徐绍民是田永太的老朋友,他说老田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能走”。1981年,田永太被调任龙凤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给自己定下了五字方针工作法“走、看、找、记、总”。“走”遍全乡5万亩水稻田;“看”遍5万亩水稻田的长势;“找”出特殊稻穴;“记”下特殊穴位的记号;从秆形、穗形、粒形的成长“总”结自然变异的特殊水稻的生长过程。正是这个让自己跑断腿的“五字方针”,练就了田永太对变异水稻的“火眼金睛”。
既要做好日常的农技推广工作,又要腾出时间来搞育种,从上任农技推广站站长一直到退休的20多年里,田昌穆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没过过一个休息日。
每天清晨,稻叶上的露水还没落,田永太已经跑到地里看稻子去了。这可急坏了妻子裴判德,“长年累月,老田的裤腿就没有干过。现在的腿疾,也是那时看稻子落下的病根。”哪怕是冬闲时节,皑皑白雪把广袤的东北平原压在身下,田永太的自行车却执拗地在积雪上轧出深深的车辙。全乡乃至五常全市的水稻情况、土壤墒情摸透了,田永太的心却更沉了,“水稻品种的特性导致一个当家品种在一个地方种久了品质会发生退化,病害也会越来越严重,一个‘517’远远不够,得选育出新品种来。”
田永太开始了新的育种试验,他自费买了育种的专业书籍、订了专业杂志,收集整理的观察记录塞满了几个麻袋。听说吉林省公主岭水稻科研工作做得好,他想去学习考察,却囊中羞涩,东拼西凑了70元钱,可去一趟公主岭,起码要200元。再难也不肯求人的老田怯生生地找到了全村最有钱的老刘。见老刘正在搓苞谷,他二话没说,主动上前帮人家干了起来,半天也张不开嘴提借钱的事。老刘纳了闷儿:“你不是专门来找我搓苞谷的吧?”田永太红着脸把借钱的事说了,老刘痛痛快快拿出130元,“你给屯里的乡亲们造了多大的福。这是好事儿,再培育出几个‘517’来,咱屯里的日子还能更好!”
为了获得品质优秀的变异株,从1983年到1990年,田永太先后引进了省内外几百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引进和选育的品种太多,站里的试验田放不下,他把自家的5亩水田也拿来搞试验。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一个对变异株有极高辨识力和判断力的育种专家。
1991年的秋天,又到了选种的黄金季节。田永太带领推广站的技术人员整天在稻田里转。由于长期疲劳,一天下午田永太竟一头栽在了田埂上。站里的同志把他抬到医院,医生诊断为间断性脑供血不足,情况危险,要住院治疗。田永太可着了急,选种黄金季一年就一次,这个时候说什么也不能离开水稻田。他说服医生每天中午到站里给他输液,输过液就去田里踏察。时间紧迫,他就打夜战,拿着手电筒一株一株稻子细细查看。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20多天的筛查之后,在曾经发现“517”的同一块水田里,田永太再次遇到了大自然万分之二的馈赠——一穴健壮秀美的自然变异水稻。与所有东北传统的圆粒不同,这株水稻长粒、带芒,蒸出的米饭口感柔软、香气四溢。“一直以来,长粒米都是生长在南方地区,在寒冷的东北,从来没有人见过地里长出长粒米。”田永太说。经过穗行整理、单株繁育、复种提纯、小面积示范、大面积试种,1993年,享誉全省、香飘海外的“93-8”终于培育成功。“93”是年份,“8”是田永太为了纪念曾经在龙江大地上做了7年当家品种的“517”,把数字延续了下来。
“93-8”的问世,让五常大米的品质上了一个新台阶。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该米的质量,将其命名为“五优稻1号”——人称“长粒香”。“长粒香”不仅被国家评为一级优质米,美国绿色营养学会还为其颁发了“绿色食品证书”,在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获得免检资格。
从那个时候开始,五常稻农渐渐意识到,“五常大米”因为新品种的出现而“出名”了,“远道而来的朋友到家里来,吃了米就要买些带回去,过段时间打电话来说无论如何再让我找米给寄去,寄去不久电话又来了,说家里的小孙子吃不到‘长粒香’就哭着不肯吃米饭。”五常市稻农董明亮回忆说。如今,董明亮已经联合14户稻农成立了新起源水稻专业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0.5元/斤的价格收购稻谷,初加工的大米市场价卖到5.5元/斤,“因为田老培育的好品种,我们农民真的能从土里掘金了。”
1999年,一株其貌不扬的水稻再次在数以亿万计的稻穗中进入田永太的视野,“颜色不好看,焦黄色,稻壳上还有褐色斑点,水稻表面的皮质有裂纹,初看上去,像是生了病。”就是这么一株“病稻”被田永太准确地识别出来,这株变异株不仅继承了“93-8”所有的优秀基因,还独具香气,“连稻叶和稻秆都是香的,最神奇的是,它不爱得病,也不喜肥,口感超过了以往的大多数品种,农民种它非常实惠。”
田永太再一次因为育种借了钱。这次,他把稻穗上剥下来的1000粒种子坐飞机背到了海南南繁基地,半年之后,遴选出了3公斤种子。稻种进家,便香气满屋,田永太守着这种奇异的香气想了一个冬天,“都说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么香的水稻,就叫它‘稻花香’吧。”田永太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几年后,经由这株黑黑黄黄的稻谷培育出的“稻花香2号”让五常大米在未来的几年里品牌价值大跨步跃进,甚至带动了整个东北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2年,“稻花香2号”开始在五常市推广,种植面积迅速从5万亩发展到30万亩、50万亩,一直到今天的200万亩,“五常大米稻花香”开始成为国内最好吃的大米的代名词。
与时间赛跑,他站在喧嚣之外,想为龙江大地再培育出几个好品种
一碗蒸好的“稻花香”放在眼前,田老端起饭碗,用筷子拨弄着米粒给记者看,“五常大米不白、不好看,但好吃、好闻。口感清淡略甜、绵软略黏、芳香爽口,饭粒表面油光艳丽。‘长粒米’的碎米率大都很高,偏偏‘稻花香’极有韧性,出米率也不错。”说着,他把米饭折到另外一个空碗里,“空碗不挂饭粒、剩饭不回生,这是‘稻花香’支链淀粉含量高的特点在起作用,说明它的营养成分很高。”
由于“稻花香”的成功,各大米企开始入驻五常,葵花米业、中粮集团、北大荒,甚至连国际粮油巨头益海嘉里也开始在五常市布局。有限的农地和农户资源变得越来越“金贵”,稻谷收购价从最初的1.2元/斤,上升到2.5元/斤,最后稳定在3元/斤。“这意味着,五常稻农每卖出一斤稻谷就比别处农民多赚1.5元,目前五常市种植‘稻花香’的面积约为200万亩,保守估计,‘稻花香’为稻农每年增收30多亿元。如果再算上曾经在哈尔滨地区推广种植的‘517’,种植面积高峰时达到80万亩的‘93-8’,老田的育种给五常乃至东北稻农带来的贡献,无法估量。”五常市农业局副局长王雪峰说。
3年前,红旗村的稻农王君联合37个社员,整合了1500多亩水田,成立了穗穗红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前,王君找到了早已退休10多年的田永太,稻种出苗的需水量如何、如何给不喜肥的“稻花香”施用有机肥……田永太依旧像曾经的农技推广站站长一般倾囊相授,“直到现在,田老的手机随打随通。遇到我们看不懂的病害,一个电话拨过去,田老就给配药方,按方抓药,准成。”
同在育种领域的徐绍民说,“稻花香”作为五常本地的当家品种,结合五常稻作区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水土条件,其性状表现不亚于代表着日本乃至世界大米最高水平的“越光米”。但即便离开五常地区,经由“稻花香”母本培育杂交出的“龙稻16”“龙稻18”“松粳19”“松粳22”等地方品种也已经扩种到黑龙江北部、吉林、辽宁一带。“可以说‘稻花香’的发现和培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东北大米的整体品质,今天全国人民饭桌上一碗香气四溢的大米饭,都很有可能和田永太在田埂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行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徐绍民说。
作为“稻花香”和其他一些当家品种的培育者,田永太被当地稻农称为“东北袁隆平”“稻花香之父”。王雪峰曾建议田永太把制种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家成立的龙凤山长粒香水稻研究所手上,“这样农资市场上的种质资源好管理,老田辛苦育种几十年,也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回报。”
可田永太却早打定了主意:“我一年能制多少种,市场上每年需要‘稻花香’种子2000多万斤,我一家把制种权垄断了,价格是高了,可上哪保证稻农都能买到好种子?”田永太把制种权授予了五常市10多家有资质有口碑的种子公司,象征性地收取了一点“授权费”。王雪峰知道,那点钱还不够老田一趟趟跑制种基地,给制种公司做技术示范、解决各种难题的跑路费——这是一个农民育种家对农民最朴实的情感,也是一名老党员、老村干部对群众的大爱。
9月的阳光洒在金色的稻田上,龙凤山长粒香水稻研究所的水稻基地里,田老撑一根拐杖,逐行查看正在成熟期的稻穗。腿脚已经不好使的他依旧保持着每个星期都要到田里来走一走的习惯,尤其是春天泡种、秋天收种的时候,更是一天都不肯落下。“育种是一场与时间展开的赛跑。‘稻花香2号’已经连续种了十几年,能保持这么多年的高水平实属不易。可是谁知道它什么时候发生异常变化,丧失本来的品味呢?原种的保存和新品种的培育,都迫在眉睫。”
“有生之年,我有两个愿望。一是守护好‘稻花香’的原种。我已经在冷藏柜里保留了2002年、2005年几个好年份的稻种,如果过些年‘稻花香2号’的品性发生变异,这些原种可以保证五常大米的品质不下滑,可如何让稻种保存更长的时间,还是个难题。二是再给五常培育出几个不亚于‘稻花香’的新品种,有了好种子,五常大米的好牌子才能一直立下去。”田永太费力地弯下腰,像看孩子一样看着眼前一束金黄的稻穗,“这个还在培育阶段的品种前段时间做过口感测评,92分。当年‘稻花香’刚培育出来的时候,也拿到了92分,是国内大米从没拿到过的高分数。只有这么好的稻子,才对得起咱东北油亮亮的黑土地,对得起咱一年到头在土地上耕耘的农民。”
说罢这些,他深深吸了口气,稻田里,即将成熟的稻谷香气正盛,又是一个丰收年。
责任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