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创新思政体系 探索育人新思路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体育学院将全力打造大学生体育指导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将中心作为重要思想阵地,做好“一平台三结合”,探索一条“立足专业特色,建设新型党支部,加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的创新思政育人体系。
中心成立于今年3月,是在学院专业背景的支撑下,学院全体老师与学生都参与其中的一个集指导、策划、组织为一体的服务与社会实践平台。平台以学校、社会为依托,整合现有的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等,为校内外提供咨询服务、设施服务、组织服务和指导服务。在构建体育服务平台的同时,突出“三个结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文化育人与基层党建相结合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根深方能枝繁叶茂。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学院在中心内设立党小组,构建“党小组-党支部-学院党委”的三级联动党建体系,丰富党建形式,激发学院各党支部活力。
党小组成员充分利用中心提供的“两学一做”实践平台,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同时,中心骨干党员一直秉承“尚文勤练,积健图强”的体育学院精神,坚持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求实创新,争做有内涵有品味的体育文化人。在优秀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党小组将凝聚和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党员同学加入,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为党组织选拔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深化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实践育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毕竟体育教育不能没有实践平台。”体育学院老师们认为把专业只放在课堂教学上反而有可能成为一种限制。在中心办公室,常常可以看到一幅热闹的场面,每个学生团队都在争先恐后的“抢任务”,各体育专项学生都希望迎接一次次新的挑战,不断加强磨练自身的意志和素质。从中心成立至今,各学院运动会、老年运动会以及体育文化节各类竞赛活动等十余项院级和全校性体育类活动都出现了体育学院大学生体育服务与指导中心的身影,提供服务人数超过500余人次、举办专项培训20余场,分别涉及到了赛程安排、赛事记录、人员培训、物品借用等各类项目。
在中心的统一管理下,整合收集了大量校内外社会实践资源,为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开展、策划和指导提供了长效保障。在组织管理中做到实践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和指导,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学以致用,增加知识储备,锻炼本领,增长才干。同时,社会实践大大增强了体育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以实践促学习,以学习提升实践效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服务育人与就业创业相结合
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即时信息、问题咨询、指导、教育等项服务,使学生能够对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提高学生“双创”意识,掌握就业创业技巧方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和价值观。
将志愿服务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是平台打造的又一着力点。为更好地把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的发展统一起来,中心积极为学生在校外寻求更多发展和提升的机会。4月受邀参与“中国·成都第八届自行车车迷健身节(青蒲站)”的志愿服务工作。积极“走出去”为雨城区中小学生田径比赛提供裁判人员服务、参加雅安市游泳池水上救护服务。中心先后与雅安市雨城区凤鸣乡中心校、雅安市“绿风公益组织”签订志愿服务协议,为学院学生提供事业单位和基层社区志愿服务机会以及就业的准实战环境。通过固定每周两次,每次派出学生10人次左右的志愿服务,让学生从基层起步,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生在中心的志愿服务中完善了体育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也使志愿服务的质量得以持续的保证,同时促进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通过中心建立公益性、志愿性和社会化的服务系统,无偿、低偿地提供体育公共服务,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重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展现青春风采。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