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滴滴等初创企业为中国创新“正名”

《经济学人》:滴滴等初创企业为中国创新“正名”

近日,英国著名商业媒体《经济学人》发表文章,称以滴滴出行等为代表的中国创新型年轻企业将成为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弄潮儿”,全球各行业的从业者和消费者将很快感受到“大胆自信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影响力”。

从生产服装鞋袜和山寨手机的“世界工厂”到在分享经济和金融科技等领域引领全球的“革新者”,曾经饱受争议的中国经济正通过新科技和新业态的快速创新完成鲤鱼跳龙门式的转型。

这家以精准分析和独到研判知名的英国媒体敏锐地观察到,在近期一场由硅谷科技媒体TechCrunch在广东蛇口举办的行业大会上,被称为BAT的中国互联网三巨头一时风光不再,在滴滴出行和ofo小黄车等科技初创企业面前黯然失色。这些正是中国互联网科技领域涌现出的一批创新型企业的代表。

中国初创企业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正拔得头筹

中国创新不再是“污名”,滴滴成功具备代表性

就在几年前,“创新”在中国还是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尴尬词汇,“中国式创新”往往被用来讽刺仿造和假冒商品。《经济学人》指出,现在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初创企业,它们在用顶尖的技术能力、新颖的商业模式和全球的战略思维为中国创新正名,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89家独角兽公司的总估值超过3500亿美元,逼近美国独角兽公司的总估值,其中滴滴出行以超过500亿美元的估值与全球估值最高的优步不相上下。2014年至2016年,大约77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中国企业,远高于2011年至2013年间的120亿美元。去年,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居全球之首,在其他领域也正在接近全球领跑者美国。

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居全球之首,在其他领域也正在接近全球领跑者美国

向来惜字如金的《经济学人》在文章中用了大段篇幅介绍了滴滴出行,并从中总结出了中国科技初创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并引领全球的四大原因。

第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规模足以让企业仅依靠国内的成功就可发展壮大,而且语言、文化的统一给了本土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滴滴的发展历程正是印证了这一点:依靠中国庞大且复杂的出行市场实现了体量的壮大和技术以及数据能力的积累,并且凭借“更懂中国”的本土化出行解决方案实现了对国外竞争对手的胜利。

第二,中国消费者欲望强烈而且有冒险精神,并且对新事物的不完美有较大的容忍度,这对于创新者而言是一大优势。中国消费者还异乎寻常地渴望接纳新技术。中国的手机和宽带网络的渗透率很高,使得初创企业能够以低成本打入巨大的市场。而且,移动支付的发展正让中国迅速变成一个无现金国度。以滴滴出行的发展过程为例,中国消费者对新生事物的热情使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得以迅速普及,为打车软件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技术和市场基础,并最终让手机打车、共享出行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第三,从通信和银行业到医疗保健,这些行业效率低下,甚至对消费者态度欠佳。这使得把顾客放在首位且使用最新技术的中国新公司,相对于发达市场中的同行来说,能够更轻松地超越本地区的其他现有企业。还是以出行行业为例,传统出行行业因各种复杂的原因,长期以来让消费者体验不佳,而滴滴等打车软件的出现,不仅高效盘活了传统出行领域的现有资源,而且缓解并解决了诸多出行方面的老大难问题,让出行变得便捷、普惠和高效。

第四,中国政府支持初创企业,加快了交通等领域的创新速度。这也是中国电动汽车注册数量和充电设施数量均远超美国的原因之一。滴滴迅速崛起为行业领军企业让政府认识到了共享出行和其身后的分享经济为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创新价值,中国由此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将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而且滴滴凭借20万辆电动车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移动出行平台,这一数字将在5年内提高到100万。

《经济学人》在文章中写到,滴滴的成功展示了中国乐于也勇于体验和采用新技术和新业态,通过推动分享经济的发展,中国本土企业也能对全球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力”。

中国科创企业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我们一定要走向国际化。”《经济学人》在文章中引用了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的这句话来彰显中国科创企业走出去的雄心。无论是交通、支付还是医疗,未来很多领域的蓝图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绘制。

在刚刚结束的彭博全球商业论坛上,滴滴总裁柳青作为唯一的共享出行领域的代表做了主旨发言,向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企业家描绘了滴滴眼里的未来交通和城市图景:“让更多的公园和学校取代高速公路和停车场,把城市重新还给人类。”中国科创企业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主流正是来自于对自身技术实力的信心和促进全球福祉的使命感。

滴滴总裁柳青称未来城市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中国新生代企业家正在为中国创新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为中国技术和新产业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必不可少的动力。过去30多年里,中国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上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成就;如今,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中国科创企业应当接过接力棒,在国际舞台上实现领跑。就像《经济学人》的文章里说的那样,“空中飞车——最让人类心驰神往的梦想之一,可能就得交给中国企业来实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