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依法兴种水平——全国人大常委会种子法执法检查组赴甘检查综述

执法检查组一行在临泽县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种子质量监督中心检查。

执法检查组在张掖市农科院玉米协同创新基地考察。

甘肃省,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玉米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50万亩,供应全国大田玉米用种的50%以上。“张掖玉米种子”更获国家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如此突出的种业战略地位,决定了对甘肃省进行种子法执法检查的重要性。

五天的执法检查,张宝文副委员长前往兰州、酒泉、张掖等地考察了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信息化管理、种子质量监管、品种权保护情况,市、县两级农业行政部门、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开展种业管理和种子执法情况,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等。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儒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包克辛、李登海,全国人大代表何丽霞参加了执法检查。

在9月15日举行的汇报会上,张宝文副委员长对甘肃省的种子法执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甘肃省贯彻落实新种子法以来,种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供种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种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配套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科研能力提高种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走进张掖市中地良种繁育有限公司,一座占地340亩的集成化育种研发产业园正在拔地而起。“公司投入9000万元,引进了最先进的设备,形成一体化自动控制种子加工流水线,建成后将可实现年加工能力20000吨。”公司副总经理孙志伟向执法检查组介绍道。

“企业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是否申请了品种审定的绿色通道?企业申请品种审定绿色通道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问题?”刘振伟委员问道。

“去年我们有一个品种通过了绿色通道审定,今年我们准备申报8个品种。绿色通道给创新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了好品种进入市场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市场门槛。目前公司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搞研发,依靠单双倍体技术及育种信息化推动工厂化育种。”孙志伟补充道。

“参试的品种都要做第三方检测,费用偏高。”孙志伟也反映了企业希望绿色通道改进的问题。

对于公司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搞科研,张宝文对此表示了赞许。“企业当志存高远,做大做强。种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所在。全面贯彻实施种子法,要抓住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关键环节,要把培育具有突破性的良种作为育种创新的重要任务,争取在优良品种培育上有大的突破,全面提升我国的品种选育水平。”

据悉,甘肃省农业部门还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快省级品种审定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联合体试验,优化品种试验管理模式,拓宽品种审定渠道,简化引种备案手续。这些改革举措推动了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释放了种业科技创新活力,助推了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

执法检查组来到临泽县国家玉米制种基地信息监测平台。通过平台,制种企业数量、基地数量、制种品种,长势情况都一目了然。“监测平台实现了对制种生产过程监管与服务、玉米种子检测数据、种子防伪追溯、制种数据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监测,强化了对制种基地的监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临泽县种子管理局局长贾多英介绍道。

这是张掖市投资1053万元打造的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信息监测平台,平台集成了种子基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基地环境监测系统、视频采集监管系统、移动执法APP等五个子系统,平台的建成强化了对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的监管,有效保障了新种子法贯彻落实。

2016年以来,临泽县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先后完成了市县种子管理局委托的玉米种子样品检验任务2000余份,完成县内企业委托的种子质量检验任务1200余份。

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认真细致地做实验,确保送来的样品检测真实。“种子是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的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农业增产增效,也关系着农民是否能够获得稳定的生产经营收入。一定要把好种子质量关。”张宝文对现场的工作人员强调。

据统计,2016年以来,甘肃省各级农牧部门抽查种子经营门店及企业4900个,处理种子纠纷案件186起,没收种子4万多公斤,曝光处理了一批违法案件,保证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供种能力增强种质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

多美、妮妮、甜心……众多红彤彤、黄灿灿形状各异的番茄品种在酒泉市庆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种子产业园里争奇斗艳,甚是惹人喜爱。酒泉市蔬菜花卉种子协会会长任建平向执法检查组介绍,“每年,我们都能研发出适宜本地区种植条件的蔬菜品种90余种,满足了本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需要。”

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从兰州地区47种野生观赏草本花卉中筛选出观赏价值高、抗性强、适应性适宜兰州地区园林应用的野生观赏草本花卉10种,包括补血草、翠雀、鹅绒委陵菜等,有力地保护了本土的优质种苗资源。

供种有保障,粮食安全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据悉,甘肃省先后安排基建资金2500万元,建立了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推动了种子品种向高产、高抗、专用方向发展。在9月15日的汇报会上,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介绍道,“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了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总投资5.75亿元,建设规模30万亩。”

“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种子法,要立足于确保良种供应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依法落实好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张宝文强调。

提高种业竞争力进一步贯彻落实种子法

在9月15日举行的甘肃省种子法执法检查汇报会上,参与执法检查的各位委员、代表就甘肃省近两年来贯彻落实种子法,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和积极成效给予了肯定。与此同时,一些委员和代表对于如何进一步有效贯彻落实种子法给予了好的建议和意见。

“种子法实施一年多来,甘肃省种子执法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过依旧存在集成度低、集中度低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建议进一步解决种业相对分散,绝大多数种子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大多以产销为主,经营产品同质性强的问题。”张宝文副委员长建议道。

刘振伟委员认为,“要加强县级种子执法的力量,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努力提高执法能力。有的地方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大队和种子管理局两支执法队伍工作如何能更有效衔接,既要防止重复执法,又要防止执法真空。”

“要继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玉米制种产业风险比较大,环境条件、光照水文和制种农民的技术水平等都会影响到制种产量。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一方面给农民减轻负担,另一方面给企业减轻压力。”李登海委员建议道。

“进一步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建设种业强国,需要全面贯彻实施好新种子法,要聚焦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导向,补齐明显短板,大力推进种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提升依法治种、依法兴种水平。”张宝文在汇报会上鼓励甘肃省种子执法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种子法,执法工作再上新台阶。

记者 石亚楠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