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16%农民对生活状态不满意 留守群体精神需求问题突出

9月22日,《中国乡村调查2017年度报告:中国农民需求调查》(下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称,在受访的农村居民中,超过三成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接近四成认为现在的生活状态“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者则占16%。

报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派出的调查小组完成,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村入户,进行问卷调查。

在农村生活保障各方面,农民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调查发现,在受访者的村民中,超过六成认为自己所在村镇的交通设施能够方便出行;近四成对村卫生室不太满意;近八成反映村里没有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另有三成对目前农村教育“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此外,超七成对业余文化生活未达到满意程度。

报告涉及的调查样本数比较小,共发放400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5份。受访农民的平均年龄46.6岁,74%是普通群众,62%的受访者文化水平在初中或以下。此外,过半的受访农民是子女在外打工的留守老人,留守群体精神需求问题突出。

基层医疗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看病难,看病贵”是长期困扰农民生活的一大难题。报告发现,近九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的村有卫生室,看病就医很方便。但是四成受访者对村卫生室不满意,原因包括医疗设备落、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低、药品少。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投入,扩大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调查中,受访村民大多数都参保了“新农合”。但目前医保个人支付比率仍比较高,医保目录药品覆盖有限。

45% 的受访者认为,报销比例低;34% 的受访者认为,个人缴费偏多、国家补贴偏少;此外,认为定点医院药价贵、离家距离远、异地报销难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数据,2013年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户在所有贫困户里占到42.2%;截至2015年末,占到44.1%,增加1.9个百分点。其中,患大病重病的240万人,患长期慢性病的960万人。“在长期的扶贫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造成)贫困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曾公开表示。

另外,农村“老无所养”的问题也亟待重视。报告认为,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产生“留守”、“空巢”现象,农村养老问题突出。受访者反映,村里没有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机构情况普遍。近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农村养老机构少;过半数村民则认为,农村养老机构条件差。

农村教育师资不尽如人意

报告还发现,有三成的受访者对农村教育“比较满意”,而16%的人对农村教育“非常不满意”。

该如何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另有接近半数受访者认为,要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据教育部2015年数据,全国县域内的小学生有2965.90万人在乡村上学,占县域内小学生总数的44.79%。近年来,师资匮乏一直是农村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的一大瓶颈。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同年对全国12省份乡村178名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9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26.8%;代课教师占到专任教师的29.8%,西部地区学校教师同时兼任两门以上学科的比例达83.8%。

同时,调查测试显示,城市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平均得分为78.9分,县城为60.8分,教学点只有38.5分。

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反映,要解决学生中午吃饭的问题。

国家“营养餐计划”正式推行已五年有余。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 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集中连片贫困地区699个县的2300 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直接受益。在“营养餐计划”中,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支付,每生每天4元。供餐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和课间加餐两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状况白皮书》认为,食堂供应午餐是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营养需求的最有效途径。

今年1月一项专题调研发现,因为与“营养餐计划”配套的设施经费和人员经费不足,该政策在部分地区落地过程中发生梗阻,导致餐费资金和学校公用经费等,常被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校方挤占和截取。该调研报告由东北师大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善槐、邬志辉完成。

5月17日,财政部、教育部两部门颁发新政称,未来推进营养餐计划,将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强调发挥省级统筹作用,以指导市(县)根据国家试点地区“当年实际在校学生数和在校天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中央补助资金,“规范资金分配行为”。

留守人群的精神需求

中国留守群体数量庞大且持续留守时间长。报告认为,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之后,他们的父母、子女、配偶却因为各种原因仍然留守在农村,这个群体亟需情感慰藉。2015年,据民政部推算,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达4700万,留守老人约有5000万。

本次调查受访者中,有55%的受访者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其中,43%希望子女在节假日能回家探亲,26%希望子女每个月能回家一次;18%希望子女春节能回家团聚。

同时,三成受访者是夫妻有一方在外打工,两地分居状态。他们中,近半数的人希望配偶每年回家探亲六次以上;近三成希望配偶每年能探亲三次。在家留守的一方,焦虑源主要来自照顾老人、子女教育问题。

另一项针对留守群体的需求调查显示,配偶外出务工后,45%的留守者希望提供农活、家务活的社会化服务;有30%希望提供务工技能培训;还有13%希望提供健康教育培训。

报告还发现,34%的受访农民对农村文化生活表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40%的受访者表示“一般”。44%的农民表示,只在特殊节日有文化活动;另有41%称,村里从来没有开展过文化活动。

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方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业余时间靠看电视、听广播、和街坊邻居聊天打发度过,这和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不无关系。

调研团队发现,农民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有79% 的受访者希望村里有健身广场;有57% 的农民希望村里成立舞蹈队;42% 的受访者希望建立图书阅览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