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 75 亿人吃的更好 他们在实验室里创造新食物
提到硅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人工智能、VR/AR 以及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事实上,除了这些目前大热的科技,硅谷同时还在秘密布局与人们生活关系更密切的产业——生物、基因、细胞科学等技术。相对于前面的「硬科技」,生物科技所面临的周期更长,市场更大,影响也更深远。可惜,外界对于这些创业公司并不熟悉。
在这一波硅谷「生物科技」的投资浪潮中,人造食物是一个相当前沿的方向。从用干细胞培养牛肉和金枪鱼,到用植物元素制造牛奶和蛋黄酱,创业公司不断用新技术刷新人们对食物的认知。在硅谷,有这样一个天使投资基金 SOSV,其旗下的 Indie Bio 孵化器专注投资生物科技和人造食物创业公司。极客公园前沿社 9 月「超频之旅」活动中,前沿社会员和顶楼记者就与 SOSV 基金的合伙人深入了解了 Indie Bio 投资的数家「人造食物」公司的详情,为大家解密硅谷最新投资方向的创业公司。
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食物的消费已经给大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全球环境的恶化也表明传统的食物获取方式的可持续性遭到了质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食物的生产和消费也面临新的转折。事实上,Indie Bio 关注的这些人造食物公司的产品也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地球 75 亿人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给海洋减负的人造鱼肉
中国有句话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一种偏见认为乐于在水边的人之所以成为智者,可能是因为经常能吃到鱼或者海鲜。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是鱼肉确实能够提供人类更健康的蛋白质,以及来自海洋的矿物质和各种营养。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日渐向好,人们对鱼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目前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Finless Foods 创始人在台上阐述公司目标
资料显示,海洋中 85% 以上的鱼类资源面临过度捕捞,不少专家都发出过「海洋中鱼类将在 50 年内消失」的警告。此前欧美曾经尝试推出禁售大西洋蓝鳍金枪鱼的法案,不过该法案屡次被否决。人们继续无视专家警告的结果,就是鱼类资源依然在以极高速度消失,同时优质鱼类资源的价格持续走高。
另外,由于人类持续向海洋中倾倒污水及垃圾,目前海洋污染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而事实上,人们在海洋中投入的有毒物质,都会积聚在鱼类身体中,最后被人类自己吃掉,完成一个死亡循环。而人工养殖鱼类同样难以避免水污染问题,同时人工渔业还会制造大量污水,进一步污染海洋环境。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Finless Foods 的解决方案显得比较可行。这家初创公司尝试通过提取鱼类的干细胞,在实验室中通过细胞培养出整块的鱼肉。和一些公司使用蔬菜和水果元素不同,Finless Foods 的鱼肉并非「素肉」,而是真正的鱼肉,只不过是人工培养出来的而已。就在路演之前几天,团队首次邀请投资人和媒体品尝了自己培养出的「原型肉」。
根据 Finless Foods 的规划,公司将在明年年底研发出第一款鱼生(Sashimi)产品,2019 年底将鱼浆(Surimi)产品推向市场,并在 2021 —— 2022 年实现两款产品的全面零售。和此前鱼类食品层层中间商不同,Finless Foods 计划采用生鲜电商的策略,作为生产商在全国设立零售点,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去除中间环节。
目前,Finless Foods 生产一磅鱼肉的成本高于 10000 美元,公司的目标是在 2018 年将成本降至 100 美元之下,并在 2021 年达到 10 美元左右,与主流鱼肉价格相似。
不用鸡蛋的蛋黄酱
「这么多年以来,食品公司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绞尽脑汁制作含有最高热量,最低营养价值,且任何人都能买得起的垃圾食品。」The Not Company 公司创始人 Matias Muchnick 在路演的开场非常直白的说道。这家来自智利的创业公司,选择了和大型食品公司类似的方式,但是全然相反的方向,来实现为人类提供更好食品的愿景。
The Not Co 带来的蛋黄酱 / 奶酪等食品
现代食品工业的秘诀,在于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将各种化学原料合成出各种具有浓郁味道的人工食品。The Not Company 使用的是类似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团队使用的原料是从蔬菜和水果中提取的物质,其原理是团队首先分析目标实物的分子结构,然后使用 AI 技术寻找有类似结构的蔬菜和水果,使用从后者中提取出的物质来制造目标食物。
The Not Company 的第一个产品是欧美最常见的调味料蛋黄酱。传统蛋黄酱的做法,顾名思义就是蛋黄、食用油和盐,拜配料所赐,蛋黄酱含有极高的热量,容易让人患上肥胖症、高血压和心脏病。而通过从蔬菜和水果中提取物质合成的方式,The Not Company 能够制造出口感类似,但是更加健康的人造蛋黄酱「Not Mayo」。
和其他生物创业公司不同,The Not Company 不仅有想法和计划,而且已经开始投入市场。在团队的祖国智利,公司的人工蛋黄酱「Not Mayo」已经进入到市场且销量不俗,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三。未来,公司不仅会扩大市销售规模,同时也尝试进入更多南美市场以及北美市场。
除了蛋黄酱,The Not Company 的日程上还有 Cheese、牛奶这样更加普遍的食物。团队认为,用草或者蔬菜喂养家畜,用来换取蛋白质是一个被搞复杂了的过程。而按照 The Not Company 的做法,直接将蔬菜和水果变成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产品,则简化了能量传递过程,更加经济快速。
Matias 称公司未来的目标是生产「不用蛋的蛋黄酱」和「不用奶牛的牛奶」,这也是 The Not Company 名字的由来——这很可能是唯一一家受人喜欢的假食品公司。
价值 19 美元的 Impossible Burger
「不可能」的汉堡
在本次超频之旅中,顶楼和极客公园前沿社的会员一同在旧金山某餐厅尝试了「不可能汉堡」(Impossible Beurger)。汉堡名为「Impossible」不是因为特别好吃,而是因为其中间的牛肉饼来自 Impossible Food,后者是一家利用植物材料来生产「素肉」的公司。Impossible Food 利用椰子、土豆和小麦等原材料做基础,使用从植物中提取的亚铁血红素来让整个「素肉」看起来更像肉饼,同时更有肉味。
自 Pat Brown2011 年创立 Impossible Foods 以来,公司已经获得 2.57 亿美元融资,金主包括比尔 · 盖茨、Facebook 创始人达斯廷 · 莫斯科维茨等 IT 届大佬。公司目前的主打产品,Impossible Burger 目前已经登陆纽约、内华达、德克萨斯以及加州市场。
当然,衡量「人造肉」的标准除了科技水平,口感和观感同样重要。从笔者的角度来看,Impossible Burger 中间的这片汉堡肉从外观来看,和真正的肉还是有一些差距的。真正的牛肉饼在煎过后会呈现油亮的状态,而「人造肉饼」大概因为颗粒过多,所以表面很少反光,看起来比较暗。从口感角度来说,人造肉比较松散,口感偏干,没有通常牛肉那种「嚼头」。将「人造肉」的肉饼打散的话,看起来很像有些干了的金枪鱼肉。不过 Impossible Burger 的好处是,虽然看起来个头不小,但是吃下去并不会很撑,对于笔者这种胃部容量有限的亚洲人十分友好。
和很多「实验室食品」一样,Impossible Foods 的汉堡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价格偏高。笔者购买的 Impossible Burger 价格为 19 美元,而像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汉堡价格通常都在 1.99/2.99 美元,从定价上也可以看出 Impossible Burger 的受众只能定位在高端人群。
人造食物的未来
目前的「人造食物」成本高、口感一般,但其普及的最大难题其实还是难以破除普通民众对「实验室食品」的不信任——大部分人听到这些食品的第一印象是「非自然的」,比「人工的」听起来更糟糕。即便之后「人造食品」的价格下降到和传统食品一样,如何打破民众的心理障碍,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是,人造食物未来一定会被端上普通消费者的餐桌,这是由地球的客观情况决定的。到 2050 年,地球人口将突破 100 亿,而人们对肉类消费将增加 73%,同样,人们对鱼类等其他蛋白质食品的需求也会迅速增高。但是目前畜牧业用地已经占据了地表的 26%,全球 18% 的温室气体来自畜牧业。事实很简单,畜牧和耕地面积未来只会越来越小,而人们的消费却不断走高的。
从能量角度来说,为了获得奶、蛋、肉、鱼等蛋白质食品,我们需要种植大量作物用作饲料。美国本土种植的大部分玉米和小麦,其实是畜牧业需要的饲料,后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淡水和能量。如果能在实验室中直接将植物和蔬菜制作成蛋白质食品,代表我们跳过了畜牧业这个中间过程,能够为人类节省大量的土地、淡水,同时极大减少各种污染。至少,动物保护协会对「人造肉」是持百分百支持态度的。
令外,由于目前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很多污染物被人类养殖的动物吸收,在被人类吃掉后在人体内沉积,毒害了人类本身。而实验室食物则从根本上消除了污染、病毒等因素,在食品安全上要比传统食物做的更好。
正因为人造食物有这些优势,才会使得像比尔 · 盖茨、李嘉诚等科技和金融巨头看好并投资。虽然目前 Impossible Burger 还只是加州高端餐馆的招牌,但是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这些对环境友好,对健康有益的人造食品,将会成为普通人餐桌上的常客。
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在人类进化史上,食物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火的使用,让人类吃上了熟食直接促进了脑容量的提升;农业的出现产生了村落和城市,促进人口增长和文化的进化;现代食品工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使得大规模食品的制造成为可能。而 Indie Bio 旗下的人造食物初创公司,则有可能引领人类食物消费的又一次变革。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