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空天路”展望2030年
9月20日,第三届北京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论坛开幕。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承办,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将围绕2030年前主要航天国家(组织)关于月球、火星和小行星探测规划,行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五年到十年的热点问题,月球和其他地外天体返回样品研究的方法、手段和科学进展,深空探测新方法与有效载荷新技术等内容进行研讨。
研讨会上,中国的航天计划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展望2030年,中国深空探测有哪些重点和热点呢?
火星:深空探测的重点
火星是离地球较近且环境最相似的星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说:“火星探测是人类进行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火星是地球的过去?或者将是地球的未来?张荣桥介绍,深化对火星演变的认识,可以为保护地球、扩展人类生存疆域进行探索。
探索火星在工程上也更可实现。张荣桥介绍,火星具有可达性——基于人类现有的航天能力,飞行8-10个月的时间可从地球到达火星,任务周期比较合适。对人类而言,火星也具有环境可适应性——火星具有与地球最接近的环境,让机器人或人类生活在火星成为可能。
张荣桥说:“中国的首次火星探测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他介绍,经过历次论证,火星探测方案正在逐步深化、细化,目前搭载的有效载荷已经确定,“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探测器总共有13种有效载荷,其中环绕器7种、火星车6种”。目前,已经开展科学目标的预先研究,例如制定研究方法、建立模型等,“有数据后,争取尽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小行星:深空探测的热点
小行星被称为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保存着太阳系形成、演化的原始信息,是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
张荣桥介绍,在地球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导致地球环境灾变和生物灭绝,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小行星探测,可以加深我们对小天体的轨道演化、内部结构等的认识,探究应对小天体撞击的技术途径,有助于回答公众的关切。”张荣桥说:“同时,探索小行星的工程实施还将带动航天技术的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院士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批准小行星探测计划。科学家将进一步论证方案,希望能在2020年以后向国家申请小行星探测计划。
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深空探测的亮点
人类对木星系及其以远的探测相对较少,已有的探测表明木星和土星的一些卫星上具备可能产生生命的条件,蕴含着大量的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的机会。张荣桥认为,木星系探测和行星穿越也是中国深空探测的重要方向,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人类深空探测的亮点。
对木星系探测也将推动航天技术的“深远”发展,张荣桥说:“木星系探测的技术难度更大,要求航天技术开发新能源,延长设计寿命,对远距离测控、自主管控等技术也将提出更多要求。”
张荣桥介绍,木星系探测及行星穿越目前还在进一步论证中,希望能在2025年-2030年之间得到国家支持,并在2036年左右到达木星。2030年之后,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开展更精细、更深远的机器人深空探测,并在2048年左右到达天王星。
(本报北京9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