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宏:被误解的转基因食品有哪些

“事实上,我们今天吃的大多数农作物都是人类长期驯化、人工选育、转移基因的结果。”近日,在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技前沿大师谈“暑期院士专家系列科普讲坛”的首期讲座上,中科院院士、北大前校长许智宏,中科院院士、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陈晓亚,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黄继荣,围绕“透视转基因——从农作物的由来说起”的主题,向公众解读了转基因的奥秘。

许智宏在报告中介绍了粮食作物的起源、种类、演化以及全球食物生产和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过程,并系统阐释了现代生物育种的技术发展。

他举例说,美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的NormanBorlaug就是利用生物育种将高秆小麦变成矮秆。因为秆子太高,养料就会集中在秆里面,如果变矮了,营养的比例都在麦子里面,同时还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几年前,科学家曾对使用转基因后的效果作了一项详细统计:相比非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平均增产22%,降低农药使用量37%,降低农药费用39%,增加生产成本3%,增加利润68%,发展中国家受益比发达国家更明显。

比如今天食用的番茄,已经比原始的醋栗番茄变大了100多倍,总共有18个主要基因发生了变化。再比如土豆在驯化的过程中,块茎变大了几十倍,形状变得更加规则,更便于食用。

据介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独立完整的生物育种研发体系,推动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是我国既定的国策:2008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正式把转基因列入到国家项目,2010年生物育种正式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国家政策,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公众关心。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以及美国国家医学院召集了50多位专家组成了专家委员会,历时两年,完成了388页报告,回顾超过900项研究,总结转基因作物诞生20年来的数据。结论是:与普通食品相比,转基因食品并未增加人体健康风险。

许智宏指出,转基因生物安全具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和审批标准,包括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种子生产许可、种子经营许可、生产加工许可等。转基因农作物评定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对农作物品种的评定,不仅要通过食品安全评价,还有环境安全评价等。他强调,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风险是可预防的。

事实上,我们在市面上真正能够见到的转基因食品很少。棉花、番木瓜,国际上的大豆、油菜籽等,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的。而包括圣女果、彩色甜椒、小南瓜、小黄瓜、胡萝卜、甜玉米、紫薯等,实际上并不是转基因。

许智宏表示,在转基因技术方面,科学家也肩负社会职责,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共同道德和伦理准则,包括保护研究对象、保护环境、安全性研究,确保科学的良性发展。同时,科学家比公众具备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决策、提供咨询、科学传播,有责任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弘扬科学精神,理性对待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

据悉,“暑期院士专家系列科普讲坛”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科协主办,讲坛时间为8月17日至21日,其间近20位院士专家作为主讲嘉宾或对话嘉宾参与活动,他们将围绕转基因、量子通信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等前沿课题及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讲解与讨论,公众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黄 辛

(责任窦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