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发声:非主业将以自我融资为主,总部不再输血
经济观察网记者 王雅洁 北京报道
十三五开年,资产总额已经跃居全球四大粮商之首的中粮集团,正在为世界农产品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变化,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提供出一份颇具新意的“中粮方案”。
9月19日,经济观察网记者从中粮集团获悉,在上述基础上,未来集团将继续围绕主业聚焦资源配置,在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投资管理中明确规定,到2020年使农业及粮油业务国有资本占中粮国有资本比重提高到80%。
而且,集团其他业务以自我发展、自我融资、自我驱动为主,总部层面不再做新的增量资金投入。
粮油糖棉是中粮集团的四大核心主业,按照中粮集团内部的规划,未来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履行保障国家粮食食品安全战略的职责,食品、地产、金融被确定为主业,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经营,提升集团品牌价值与影响力,成为创利支撑。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粮油糖棉核心主业的市场份额分别占15%以上,到2020年将实现“321155”经营目标,即3000万吨玉米、2000万吨大豆、1000万吨水稻、1000万吨小麦、500万吨食糖、5000万吨海外一手粮源掌控能力。
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赵双连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是党的十八大对国有企业提出的重大任务。作为国内最大的全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和唯一的粮油行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中粮坚持在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中找准位置,在宏观经济环境中把握定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粮油主业,打造关键时候靠得住、顶得上的中国国际大粮商”。
基于此,中粮集团改革的总体路径是聚焦事关国家粮食食品安全的粮油食品领域,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优先发展主业的同时,中粮集团明确提出战略决定进退、市场决定生死,坚决淘汰退出非主业不良资产,仅2016年一年,就砍掉了三十多家下属企业,涉及资产二十多亿。预计2017年底可完成近110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超额完成国资委“三年减亏50%”的进度要求。
赵双连认为,对于中粮集团来说,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对集团总部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从“管资产”到“管资本”,重建集团管控模式,实现 “小总部,大产业”,建立“集团总部资本层-专业化公司资产层-生产单位执行层”三级架构。 总部负责国有资本的配置与监管,将资产运营职能全部下放至专业化公司。总部职能部门从13个压缩到7个,人员从610人调整至240人左右。
也就是说,将原来分散于不同板块不同上市公司的资产与管理职能,按十八家专业化公司设计,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管理与产权关系一体化。集团总部向专业化公司充分下放用人权、资产配置权、生产和研发创新权、考核评价权和薪酬分配权五大类关键权力。
赵双连进一步表示,围绕着解决放权和监督问题,破解“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难题。中粮集团总部设立大风控部门“审计与法律风控部”,由集团董事长直接分管,通过在专业化公司实行“审计直管、纪检专设、财务统一、董事专职“四根支柱”构建起大监督体系,在大幅放权的同时加强对各种风险的监督,确保“看得见、管得住、审得清”。
“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分离,实现了责权利的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真正终结了所有权和管理权两层皮相互打架的局面”,他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
再从围绕主业完善全球布局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每年粮食进口总量达1.3亿吨以上,中央强调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
集团内部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中粮集团围绕保障国家“适度进口”战略,着力完善全球粮源布局,形成连接6大洲的贸易渠道,建立了超过我国进口粮食贸易量一倍多的全球贸易能力,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明显增强。
经济观察网获悉,未来五年,中粮海外营业收入占比将超过60%,海外粮源掌控量超过5000万吨,第三国贸易量超过8000万吨,总经营量2亿吨,将能更好承担“政府不方便干、战略储备主体不能干、中小贸易商不愿干也干不了”的粮食市场调控功能。
同时,中粮还将致力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国家粮油产业投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在全球主要粮源产地的供应链资产布局,加快沿线区域重点项目落地,成为农业合作重要引擎。目标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粮食经营量3000万吨,掌控一手粮源1000万吨,进口食品50亿元人民币,打造对接“一带一路”的进口粮食陆路和海路两大粮食物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