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因检测政策闸门迟未开 企业转战大众消费市场

日前,基因检测上市公司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评]股份有限公司(002030.SZ)与旗下生态圈成员广州合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谐医疗”)联合发布健康管理品牌合康谱,并牵手上市公司冠昊生物[股评]旗下的北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开展细胞治疗技术,与基因检测外资龙头企业Illumina启动亚洲人群ASA基因芯片项目计划,目标是实现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个人全流程健康管理。

达安基因总经理周新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基因检测已经走进了很多家庭,单单凭着达安基因的技术、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大众对健康的需求。合谐医疗就是整合健康产业链资源进行产品化,并推广到大众消费市场。”

而对于一众细胞和基因企业来说,这类“抱团”无疑是增加了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渠道。长期以来,国内基因检测和细胞产品在医疗市场面临政策铁栅门:前者仅开放部分试点,后者应用被叫停。这使得不少基因和细胞企业瞄准大众消费市场。

但今年大众消费市场的基因检测出现了价格腰斩风潮,而细胞产业上游的细胞存储竞争早已白热化,加上中下游的应用尚未放开,细胞存储之后暂时用途有限。

走出生态圈

据合康谱首席品牌官江宇先介绍,合康谱涵盖预防、治疗和健康管理:基因检测预知健康风险,免疫水平动态监测/智慧健康一体机监控健康状态,自体免疫细胞/胎盘及脐带干细胞存储,以及基因饮食与运动方案。

对于已发生的癌症等重大疾病,合康谱将提供国际精准靶向治疗,还将整合健康管理体系服务,推出万应卡,服务于中国的中高端家庭人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跟合康谱同时问世的还有合康谱京东官方旗舰店。

对此,周新宇直言:“达安基因的技术临床应用非常多,医生和医院对我们比较了解,但是大众了解比较少。合康谱使合谐医疗深入大众市场,从达安基因品牌过渡到独立品牌的阶段,技术领域也从单纯的基因检测、分子诊断过渡到各个行业的技术。”

达安基因是中山大学校办企业改制而来,1991年成立之初,承担了科技部的基因检测PCR技术攻关项目。随后,该技术成果转化为达安基因核心产品PCR试剂,也促使达安基因一路冲进资本市场。

然而,这背后隐藏着成长乏力的隐忧:达安基因主营业务单一,市场竞争却日益加剧。随后,达安基因开始由早期做试剂盒、医疗器械等业务的企业,逐步转为布局大健康领域。

2012年开始,达安基因启动了孵化器计划,通过孵化器机制来实现科研产品的转化,并借助自身在全国布局的销售网络,加速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打造生态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达安基因的发展目标是参股孵化300家企业,周新宇透露,目前达安基因生态圈内的企业已经达到200多家。

而合谐医疗正是达安基因生态圈内的企业之一,以健康管理服务、互联网医疗起家。

合谐医疗董事长黄智敏介绍,合谐医疗9年前刚成立时是为企业客户定制健康管理,后来遇到了产业瓶颈:如何将服务进行产品化。后来,从达安基因大众基因产品开始,合谐医疗踏上了产品转化之路,包括后续的痛风个体化健康服务、肠癌筛查等。

资料显示,合谐医疗目前以基因检测技术为核心,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并通过互联网疾病管理方式,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健康服务解决方案。同时,合谐医疗旗下的合康网拥有“合康诊所”及“合康医生”疾病管理平台,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过百家医院、超过3000位临床医师签约合作。

“我们把基因检测从临床、实验室走到大众市场渠道的时候,体现的就是一个服务产品化的过程。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最新兴的技术融合到健康管理过程中,并解决实质上的疾病问题。”他说。

竞争白热化

有心征战大众消费市场的企业不止达安基因一家。

今年大众消费市场的基因检测竞争热闹空前,先是FDA批准首个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23andMe的10项疾病风险基因检测,紧接着,23魔方、WeGene等企业的基因检测产品先后降价50%,由原本999元的基因检测产品降至499元,引起业内热议。

其中,23魔方也是在国内推出首个低于千元并一次性提供数百项基因检测结果的企业,其CEO周坤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3魔方是不断通过技术提升来降低基因检测的价格门槛。”

事实上,大众消费市场的降价潮时有发生。早在2015年“双十一”期间,华大基因[股评]、博奥等企业皆进驻电商平台,部分基因检测机构甚至不惜血本,将折扣降至原价的五折甚至三折。但这种低价促销的效果并未在销量上得到体现,大多基因检测的网络成交量并不高。

从内容上看,跟传统以医疗为场景的基因检测不同,大众消费市场的基因检测往往与消费者的需求面、好奇心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祖源、遗传风险等方面的检测服务。

不过,大众消费市场的基因检测产品目前没有统一的入行门槛和监管规范,市场价格、应用和竞争较为复杂,检测效果也难以检验。现在市场中的检测项目已经五花八门,涵盖儿童天赋基因检测到酒精、减肥、早恋、网瘾、体制能否抵抗雾霾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消费者皆表示,购买此类基因检测产品主要是出于好奇心、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需求,但缺乏具体的诊断结论,拿到手的检测报告往往看不懂。一名北京的消费者打了一个比喻:“检测报告实际上是一份‘高级版的星座解读’。”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细胞存储领域。从产业链来看,细胞产业链分为上游存储,中游制剂开发和下游治疗应用。目前上游的竞争已经饱和,不少企业筹谋布局消费市场的细胞存储服务。

北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马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了获得国家级脐带血库牌照的7个省份之外,因为国内二孩政策的来临,不少孕妇年纪较大、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同时怀孕期间容易产生并发症,脐带和胎盘的储存站上了风口。

“脐带和胎盘的储存可以用于未来孕妇自己和家人疾病的治疗使用,以及抗衰老等。目前这样的产品在国内比较有专科优势的医院妇产科,转化率可以达到5%到8%,以后价格可以实现更亲民。但因为政策的原因,现在还不能用于治疗。”她说。

存储之后能否应用、如何应用,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长期以来,细胞治疗在国内一直处于叫停临床应用的状态。相比之下,国外这一领域的审批进展快速,不久前,美国FDA肿瘤药物专家咨询委员会(ODAC)召开针对诺华(Novartis)细胞免疫疗法——CAR-T疗法CTL-019(tisagenlecleucel)的评估会议,最终以10:0的投票结果一致推荐批准这一疗法上市。

“这势必会对国内的生物细胞治疗造成压力。”马丽坦言,“获批的作用和引导力是非常强的,国内主要是通过科研去推进生物细胞治疗技术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是很多企业抱团取暖,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来推动国内生物细胞治疗层面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