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开一片新天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综述
实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国内外粮价倒挂的势头得以遏制;曾经的生猪优势产区南方水网密集区的养殖场户大面积关停并转,调减存栏超过1600万头;产业融合带动双创热潮,各地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达700万人……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思想和中央的决策部署指引下,一场深层次改革在三农领域渐次展开。这场发端于2015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上的主动作为,是在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背景下的统筹调整,是在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趋势下的应时之举。
蹄疾步稳,吹糠见米。一年多的时间,无论是算得清楚的数据,还是切身感受的变化,这场中国农业领域力图突破“天花板”、解开“紧箍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硬仗,打得着实辛苦,却也打得十分漂亮。
多的调下去,少的调上来,瞄准需求侧国产农产品打响翻身仗
“小步快跑,边看边调。”山西省晋中汇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智培林,今年继续小心翼翼地调着这个拥有3.2万亩玉米种植面积的联合社。继去年减少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后,今年春耕,老智把糯玉米、富硒玉米、有机黑小豆的面积又扩大了些,“种了这么多年,不敢一下子全丢下,玉米走优质、专用的路子,小杂粮申请了商标,再把初加工项目上马,社员们‘秋后算账’就有的可赚了。”
正是千千万万个“智培林”,合力把“三量齐增”、结构失衡的中国农业大船又稳又快地掉过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刚一年半的时间,农业结构调优调精的态势已然初显:玉米面积调减,短缺品种增加,绿色优质产品增加,种养结合快速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占小麦总面积的27.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大豆、杂粮杂豆、优质饲草增加近140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增加200万亩。
田野上的加减法,为布局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提供了一手好底牌。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两区”建设可保障95%的口粮需求、90%的谷物需求,确保棉油糖和天然橡胶供给水平不降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种植结构按照全国“一张图”来铺就。
腾笼换鸟之间,肉蛋奶、果菜茶等特色农产品也紧贴市场需求和资源特色,涅槃重生,施展拳脚,以满足消费者愈加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需求。
阳春三月,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李女士带着小学三年级的大女儿去参观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君乐宝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致牧场。挤奶车间里,奶牛排着队走上现代化转盘式挤奶机;玻璃窗外,500余亩的花海牧草基地风吹草低,黑底白花的奶牛怡然悠闲。李女士说,在欧盟都能以质取胜的国产奶足以担起自家二宝的“口粮”,再也不用拜托出国的朋友一桶两罐地往回背了。
悄然之间,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国产优质农产品品牌正打响一场不见硝烟的国产农产品翻身仗,洛川苹果、五常大米、西湖龙井、赣南脐橙……从西部边陲到东南沿海,从黄土高原到秀美江南,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散发着中华农业文明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国农业从偏重规模和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倚重质量和效益的“品牌农业”发展阶段扬帆跃进。
该退的坚决退下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壮士断腕处正是生机勃发时
7月下旬,正是玉米拔节时,河北省衡水市下博村的种粮大户石福林却说这一年轻松许多。作为季节性休耕试点村之一,下博村的村民从收完小麦种玉米转变为只种一季玉米,领取每亩500元的休耕补贴,延续了十几年的对抗性耕作转变为适应性耕作。
去年,农业部会同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联合印发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2017年,轮作休耕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轮作重点集中在曾经遍布大豆与高粱的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休耕集中在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湖北湖南重金属污染区和贵州云南等生态严重退化地区。
对待土地的态度和方式的变革,体现着这个粮食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的农业大国的决心和底气。这是一篇以退为进的大文章: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种植制度,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实现“藏粮于地”的粮食安全战略;对重金属污染地区实行休耕、替代种植和修复治理,使产地环境得到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以保障。
以退为进也发生在鱼米之乡。
为保护水源、降低面源污染,浙江省调减生猪存栏800多万头,推出200多家美丽生态牧场,建成12个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同时,实施湖羊、两头乌猪、蜜蜂等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其中全省养蜂产值已达11亿元。
杜绝欠新账,逐步还旧账,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破解资源环境“紧箍咒”、实现绿色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的原则。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将达到75%以上,配合已初见成效的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现治理农村污染“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的曙光初现。
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提质升级,共享新动能带来的发展红利
2016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超过2.2∶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达到20.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正在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承担着提升农业竞争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的使命。
陕西安康,一个个土疙瘩似的魔芋滚进紫阳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经过36道工艺程序,成为魔芋胶和膳食纤维等深加工产品。“一盒120克的富硒魔芋膳食纤维在淘宝上的价格是468元,这可是地里产出的‘黄金’。”紫阳富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永华说。
加工业激发出了农业新价值,农业的新业态更是为农村带来新活力。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近24亿人次,从业人员850万人,经营收入超过5700亿元。不远的将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的“田园综合体”,将以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担纲起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激发农业农村新动能的重任。
种下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产业融合有效带动了农村的“双创”热潮,目前各地返乡下乡创业人员超过了700万人。同时,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1400万人,家庭农场超过87.7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8.8万家,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超过30%。
轰轰烈烈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拉开,好戏连台;而这台好戏的幕后,是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减弱、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撑稳了台面:
一年一度的“三夏”跨区机收大会战刚刚落下帷幕,夏粮再获丰收,中国碗依旧装满中国粮;
上半年全国农民居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4%,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0.9个百分点,随着产业扶贫扎实推进,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更是高于全国水平;
伴随着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或将土地放心流转在城镇寻一份新生活,或承包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一片田园风光,政策连续性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次主动作为的高处起跳,进退之间,取舍之下,是现代化农业利益调整与改革红利迸发的齐头并进。正是因为包括政府、农民、市场主体等方方面面在实践中通力配合、协同向前,这场涉及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改革,才能如此波澜壮阔又步履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