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举办“大数据时代生物多样性信息化技术培训班”

9月4日至14日,“大数据时代生物多样性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培训班由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北京办事处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植物所承办,并得到中科院国际合作局资助。来自孟加拉国、菲律宾、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等21个“一带一路”国家共45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4日,培训班在植物所举行开班仪式。仪式由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秘书长、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主持,植物所所长特别助理冯晓娟研究员致欢迎辞。

本次培训班课程在考虑知识和技术系统性的前提下,结合地域特征,为各国代表进行生物多样性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培训班主要分为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及应用三个部分。

在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部分,培训班针对森林、兽类、鸟类、昆虫等不同类群,结合红外相机、卫星追踪器、近地面遥感等监测技术,设置8门课程讲解生物多样性数据采集方法,来自植物所、动物所、生态环境中心等研究机构的10位专家为学员授课。培训班并安排学员前往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20公顷样地,对长期监测样地设置、种子雨凋落物监测、红外相机动物监测等进行较为系统的实地参观和考察,增强感性认识。

在数据管理部分,培训班邀请植物所、动物所、林科院相关专家就GBIF、CoL、NSII等目前全球和国内生物多样性在线资源、相关标准和工具、保护区信息系统、生物多样性数字化标本馆、红色名录等进行报告,并安排学员参观植物所标本馆,现场体验标本数字化技术。

在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及应用部分,培训班以R语言为基础课程拓展到生物多样性相关分析和网站建设内容,加强了学员对相关领域新方法和研究进展的了解。

本次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暨“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培训班项目,在传播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信息化管理方面经验、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相关研究发展的同时,也为中科院与有关国家开展相关领域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扩大中科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供稿)

9月4日至14日,“大数据时代生物多样性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在中科院植物所举办

培训班学员进行野外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