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13年德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500亿

初冬时节,在德惠走访,各色农业生产带星罗棋布,各类涉农企业一应俱全。在这里,"小而全"的传统农业已没了痕迹,正在用"大而专"的"链式经济"书写着新的发展轨迹。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打造‘链式经济’,实现基地化,这是近几年来德惠农业产业化发展新的模式。"德惠市委书记张德祥如是说。

科学定位促发展

说到德惠,人们也许清晰地记得,它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畜禽养殖及加工基地,但近两年,它却迅速转型升级重新定位: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畜禽养殖及加工基地、世界玉米及秸秆生物化工基地,打造中国食品名城。张德祥说,这是德惠审视自己后的重新定位。正是这一重新定位,促使德惠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2012年,德惠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18%.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全市农户的40%、农业经济总量的75%和农民收入的35%.预计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5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定位清晰,措施更是得力。近日,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与德惠市政府签订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合作协议,德惠市成为中国优农协会县级首家合作伙伴。

"德惠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国家农业部巡视组组长、中国优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春波说,在今后的合作中,中国优农协会将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德惠在促进优质农产品营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上作出积极地努力和贡献。

"德惠也将组织更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入中国优农协会,在协会开展品牌推进工作的同时,也打响德惠市的地方品牌。"张德祥说。

"链式经济"渐成规模

10年前的德惠,人们记得更多的是其独占鳌头的肉鸡产业。而今天再走进德惠,龙头企业遍地开花。围绕玉米、稻米、大豆、肉鸡、肉牛、生猪、酿酒、蔬菜、休闲食品、植物化工等重点产业,通过引进、培育和整合组建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全市超亿元项目42个、配套企业20多个。龙头企业的强势拉动,形成了百花争艳、群龙竞舞的龙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企业集聚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德惠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7户,包括国家级7户,省级21户;全市增加GDP200亿元以上,增加财政收入6亿元以上。

有龙头,有"龙身",更要有"龙尾"."‘龙身’就是20多个配套企业,而‘龙尾’就是规划建设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张德祥说,近几年,德惠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优质水稻、特种油料、瓜菜、林果六大种植基地和肉鸡、肉牛、生猪、肉鹅、肉羊、奶牛六大养殖基地,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302.5万亩,产量达到43.7亿斤;标准化规模牧业养殖小区达到626个,畜牧业产值达到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园艺特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产值实现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蔬菜生产也形成了两大园区:以102线鬼市为代表的布海、升阳瓜菜种植区和菜园子镇大棚柿子种植区。两大园区的产品立足吉林,远销省外和出口俄罗斯。为了促进基地建设,德惠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加合作组织、带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明晰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创新。目前,全市有10万以上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关系,种植业订单达到190万亩,畜禽订单1.5亿头(只)。

现代营销体系初具规模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营销体系。近几年来,德惠建设和完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4个,"农家店"、"农资店"分别发展到149户和91户,年交易额1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750个,经纪人9200多人。同时,利用驻外办事处和对外机构,多渠道推介和销售德惠本地产品。1998年以来,率先成功举办了7届中国吉林德惠绿色食品节,连续11年组团参加长春农博会,2006年获得了全国首个县级"中国食品名城"称号,使德惠农产品很快跻身于国际市场。目前,全市已有40多种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实现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实施了名牌产品战略,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产品6个、吉林省著名商标4个、吉林省名牌产品10个。

为推进现代营销体系建设,全市成立10个大项目推进组,设立五大奖项,强化激励机制。每年拿出200万元,重奖引资成效卓著单位和创业有功人员。开展软环境"千人评差"活动,对排位靠后部门和公务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实行政策扶持。对基地中规模较大的农户在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每年都从农贷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较大比例扶持种养大户生产。对新办的龙头企业,市里能免的费用一律免收,并采取财政返还办法,给予一定的减免税优惠,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站在新起点上,德惠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奋蹄疾驰,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吉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