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隆平高科传奇不育系的逆袭史!走进这支“战狼”研发团队

进入9月,国内各大水稻种企开始摩拳擦掌,因为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各地的经销商开始做下一年中籼稻的销售计划和订货,这段时期将很大程度决定了种企下一年的业绩表现。这两年来,有两大系列的品种席卷了我国籼稻区域,那就是隆平高科的隆两优系列和晶两优系列,多名业内人士更是直接认为这两个系列奠定了隆平高科的江湖地位。

隆两优系列和晶两优系列在2015年才陆续推出,仅经过一年酝酿,这两个系列就爆发出惊人的潜力。据隆平高科年报,2016/2017年度,隆两优、晶两优系列共销售1400万公斤种子,其中隆两优华占和晶两优华占各销售了300万公斤。2017年中报显示隆平高科上半年度水稻营业收入高达6.88亿元,增幅高达44.58%,这大部分归功于隆两优、晶两优系列。有机构预测,2017/2018这两个系列总销量有望突破2500万公斤

隆两优和晶两优两个不育系,可谓是隆平高科近两年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引擎。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个不育系的育成,是隆平高科一个育种团队八年的心血结晶,经历数以万计的组合测试,隆两优、晶两优系列并非走得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水稻不育系界一个“逆袭”,从一开始不被看好到成为千万斤级别的大品种,两大系列有着一段艰苦选育的故事。

先人一步,提前八年奠定品种优势


“一个品种的研发至少要5年时间,所以我们必须提前至少五年作科研布局。”时间回到隆两优、晶两优诞生之前,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下称科学院)院长杨远柱不仅给出了时间表,还早早对未来水稻品种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

十多年前的种子市场,还是双季杂交早稻的天下,绝大多数企业仍然跟风大批量生产,且不说没有自己的核心研发力,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不少企业甚至不惜“套牌”“冒牌”生产。

然而,产销两端已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由于品种结构问题和农村劳动人口减少,投入产出比并不划算的早杂稻迟早会被杂交中稻取代。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优质杂交稻日益受到青睐。当很多企业还在追逐泡沫时,隆平高科敏锐地嗅到了一季杂交中稻的商机,迅速组建了以杨远柱领衔的11人研发团队,在自主搭建的研发平台上,专攻一季杂交中稻方向

杨远柱(左二)团队

实际上,2000年《种子法》的出台已为种业的市场化指明方向,也为后来杂交水稻育种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相对于早期以事业科研单位为主体,市场化机制及商业体制对育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自2006年起,隆平高科就在国内率先提出构建自主研发体系的战略,并将提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予以培育。

2011-2016年公司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过7亿元,2016年隆平高科研发投入2.2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73%,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07年,隆平高科战略收购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投资1亿元成立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率先在全国建立起了商业化育种体系。

虽然当时还属于亚华种业的科学院缺乏晚稻和一季稻种质资源,但早在2005年,杨远柱团队已经提前瞄准了一季杂交稻的市场,并开始小面积选育不育系。所以当市场发生变化时,隆平高科能先人一步。

恰如你现在看到的星星实际是它数万年前发出的光一样,隆两优、晶两优系列品种如今在市场上的光环,是八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就奠定的。

制种困难几被放弃,突破后一朝逆袭


在隆两优和晶两优诞生之际,正值杂交水稻研究进入一个全新时期——从传统三系育种向两系育种转变。过去,杂交水稻育种都是传统三系育种,即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90年代中期才开始研究两系育种(即不育系、恢复系)。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期,两系大面积推广,2005-2012年,两系法杂交稻连续八年蝉联杂交稻品种年推广面积第一。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隆平高科开始选育不育系,南方两系的不育系多属于温敏型,高于不育起点温度(一般为23.5℃)时为雄性不育,低于临界温度则正常结实,以前的不育起点温度过高,25℃或24℃以下就会引起正常结实,常常给杂交稻制种生产带来很大的困扰。通过五年抗病、广适,多地域长时间多季节的稳定性测试,两个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逐步下降,直到2010年,整整五年,两个不育系的表现开始稳定,随着技术的成熟,不育系选育面积也越来越大。经过几年间无数次的实验,隆两优、晶两优两个系列的多个组合于2012年开始做区域试验。

业内人士都知道杂交水稻有个“三六九现象”:2003、2006、2009三年,两系不育系制种过程中遭遇大面积低温气候,低温对两系育种研究是很大的考验,因为两系的不育性开关就是由温度控制。市场开始对两系研究产生怀疑,产业公司由于制种生产有风险,也压缩了业务。两系育种研究遭遇严酷考验,最困难的时候隆平高科选育不育系的地甚至缩减到只有1亩5分地。

当时的制种工作也遇上一条“死胡同”,两个品种制种初期缺陷明显:晶4155S不耐高温,尤其2013年时高温少雨的天气导致结实率非常低;隆科638S制种生产时,最高产量只有150公斤/亩,大部分在100公斤/亩以下。由于这样的表现,隆平高科内部产业公司都不看好这两个品种的组合。

但在隆平高科总裁廖翠猛看来,晶4155S组合抗性强的特点仍然值得公司放手一搏。在经过公司高层领导和各部门反复的研究对比和分析判断,也出于对公司科研团队和研发体系的充分信任,隆平高科最终通过多点布局,多季节布局,找规律,找制种特性,终于发现制种困难症结所在。

隆科638S抽穗杨花时喜通风透光,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海拔低,风大,抽穗时期雨水少,产量和质量就都有保障。而最初将它放在山区试验时,由于海拔高且湿度大导致低产。晶4155S与隆科638S相反,喜低温湿润,将它放在长沙制种,由于长沙温度高导致结实率很低,而将它放在中等海拔(300-400米)的山区种植就非常成功。

在制种困难获得突破后,两个不育系就开始爆发出惊人的潜力,投入到市场的这两个不育系组合获得极高的评价,这极大鼓舞了杨远柱团队和隆平高科公司上下,杂交改造工作开始大面积铺开,两系杂交的科研规模从最初每年5-6亩地扩大到70-80亩,研发团队也由3人壮大至8人。截至目前,隆两优系列有29个品种通过国审,晶两优系列有7个品种通过国审。

隆平高科品种在广西的优秀表现

隆两优和晶两优的胜利看似偶然,背后实际是科学的决策。坚持突破两个不育系的制种困难,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决定,而是隆平高科的集体智慧。隆平高科成立于2012年的“育种方向决策委员会”,将科研创新以公司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成员中,决策层、生产人员、销售人员占2/3,研发人员占1/3,育种方向要综合生产特点、经济性状、消费者需求等系统指标确定。正是基于对农民需求、产业发展和国家政策非常熟悉的前提下,隆两优和晶两优才能顺利诞生。

最后说说育种家们的逆袭

十年田间无人问,一种成名天下知”,这或许是每一个育种者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他们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选育出大品种,功成名就,但很多人一辈子也等不到这一天。

随着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成功逆袭的,还有选育了它们的团队。

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时还属于亚华种业的科学院科研人员待遇很差,条件非常艰苦。团队的育种家大多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入科学院,从普通的辅助性人员开始一直干到现在的育种家。

不同于拥有良好的资源的科研单位,有大量的辅助性人员做田间试验,企业的科研人员从实验室到田间,任何一个步骤都要亲力亲为。水稻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加上长沙(5-10月)、三亚(11月-次年5月)一年两季,育种家基本都是两个地方连轴转没有节假日。此外,晶两优、隆两优的组合特别多,播种期很早就要下田,数据的整理只能留到晚上,个中艰辛只有参与者才知道。很多刚进科学院工作的年轻人干了两三年,因为条件太艰苦而放弃。最困难的时候,即使是干了多年的骨干,面对事业单位伸来的橄榄枝,心中也难免不动摇。大浪淘沙,最终团队靠坚持、靠专注、靠融合,能闯能创才有了现在稳定的规模。

科学院遵循“群狼文化”,在市场“优胜劣汰”的丛林生态中,队伍只有足够强大才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让奋斗者功成名就,为了激励育种人员,科学院实行开发提成制度,对于开发的品种,由首席专家根据品种选育各环节贡献大小分配到主要完成人员。在团队发展壮大之后,最初跟随杨远柱创业的7个人,都已经成为生物技术、资源创新等各个环节的负责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