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瑞基因董事长高扬:全方位剖析上市之后行与思
借贝瑞基因正式登陆国内A股市场之际,健康界专访其董事长高扬。正如外界传言,眼前这位80后,在面对记者时,展现的依旧是一如既往的沉着、理性和谦和。而其对贝瑞基因上市后的规划,自始至终未脱离贝瑞本质——创新和专注。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了资本加码,贝瑞今后在创新和专注的路上,将更加慎思笃行。
独辟蹊径的贝瑞基因
如果将基因检测市场比作一片海,身在其中的各大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公司,如同船队在既定航道上竞相追逐“鱼群”——基因检测服务,而它正是进一步推动医学发展,更好造福人类的一大“利器”。
正如“鱼群”种类之多超乎想象,基因检测所涉领域亦令人叹为观止。即便如此,纵观这片海域,大多数船队所捕捞的,只是浅水区或“得来并不费太大功夫”的“鱼儿”,这大抵符合常人的固有思维。
而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贝瑞基因)这支船队,追逐的“鱼群”却与众不同。打破固有商业运作模式,贝瑞基因从2010年初次“下海”,便将拥有庞大服务群体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作为目标,并凭借这一优势,在海上开辟出一条非比寻常的航线。
风雨七载,如今的贝瑞基因早已不满足以往成就,意图让更多人群享受到基因检测的惠利。正如贝瑞基因掌舵者高扬所言,“如果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只是服务于百万级别的人群,那是失败的。”单凭贝瑞基因自身力量,短期内很难实现这一远景,幸运的是,成长中的贝瑞基因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红利及时降临,其下一步规划的实现或将如鱼得水。
创新成就产品 产品赢得服务
无创新,不长久。谈及贝瑞基因的发展模式,董事长高扬将其归结为两个关键词:创新、专注。
业内人士悉知,贝瑞基因专注于为孕妇提供无创产前检测服务,前期主要聚焦三种跟染色体异常相关的出生缺陷类疾病——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13/T18/T21)。这三种疾病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检测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筛查出来,从而为许多家庭减轻不必要的负担。
技术落地前,实验研究必不可少。所幸,在“NIPT发明人”——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的通力合作下,早期实验研究得以圆满完成,其百分百的准确性开启了“NIPT检测时代”。
“只有医院能够用得上的东西,才能真正为老百姓提供服务。”高扬表示,秉承创新理念,立足国内医疗现状,贝瑞基因不拘泥于实验室研究,采取与医院紧密合作、与临床需求互动的模式,成功实现从产品服务到研发的跨越发展。如今,同贝瑞基因展开合作的医院已达数百家,综合医院和妇儿专科医院占比高达70%以上,其中不乏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北京肿瘤医院等知名医院。
2015年初,监管部门对基因检测“开闸”。3月底,贝瑞基因顺利拿到基因测序仪(NextSeq CN500)以及T13/T18/T21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批文,正式开启商业模式。“在商业模式选择上,贝瑞基因的突破口选择医疗机构,通过医疗机构的权威性和责任感,间接服务广大的社会群体。”高扬认为,这种模式更贴合国家目前的医疗机构发展现状。
事实证明,贝瑞基因的商业模式是正确的,截止目前,贝瑞基因在无创产前检测市场的占有率已达40%,成为行业内领军者。而其NIPT升级产品贝比安plus业已全新上市,用于检测深度触及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是国内首个覆盖十余种胎儿染色体疾病的检测项目。“总之,贝瑞基因将继续用创新成就产品,用产品赢得服务,通过服务收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扬对此充满信心。
坚持内生式增长有序布局打通产业链
高扬的信心还源于对贝瑞基因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和整个定位。“贝瑞基因核心竞争力在于,可以非常快速地将一个创新技术转化为临床可用产品,”他谈到,“贝瑞基因并不看重资产,更多强调的是服务临床客户,广泛听取客户建议和需求,甚至还会向基因测序领域内的同行请教,为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提供准确方向。”
这种定位自然造就了贝瑞基因内生式增长模式,而这种模式又源于贝瑞基因掌舵者们对无创产检行业的敏锐嗅觉,“这个行业正处于发展早期,但基于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几年,可能会有一个爆发性增长。如果这个时刻来临,我们必须要有非常好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转化能力。”这也是高扬一再强调,贝瑞基因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关键所在。
成长来自锻炼,不断解决问题或许是提高自身能力最佳路径。对此,贝瑞基因布局整个无创产检行业上、下游,并用自身服务打通整个产业链,希冀打造“自身硬”。
但对于如此布局的原因,高扬坦言,一部分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要求,如果第三方机构下游没有设立自己的检验场所,就不能承接医疗机构的医疗外包服务;如果上游没有自己的(设备、试剂等)生产能力,就没法生产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产品。
对此,贝瑞基因又开启组合创新模式,整合相关厂商的产品,以便使其更适合中国临床环境,同时加大自身生产力度。期间,还可以通过自主选择,选用符合法规要求的部件,而不用再区分地域。
贝瑞基因将包括妇幼保健院、三甲医院、民营医院,甚至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检验所的实验室体系发展为客户,并一视同仁地对待。“为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这些网络,更好地覆盖到中国基层医疗机构。”高扬进一步解释,此举也是因为NIPT目前尚未惠及非城镇孕妇,而非城镇孕妇占全国孕妇群体比例为50%以上。
提及另一部分原因,高扬坦言,作为第三方机构,只有了解整个上、下游的变化,才能在整个行业前进中找到最适合贝瑞基因的一个生态位。此外,通过布局上、下游,贝瑞基因掌舵者也将增加运营经验,加深对大数据、生物信息和临床层面的认识,这也正是贝瑞基因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
据高扬透露,贝瑞基因还将加大对基因大数据的投入,并将其作为既定战略方向,为推出创新性产品打下基础,而这也将是贝瑞基因获得长久持续商业回报的一个保障。但在此之前,贝瑞基因将以自身发展为主,并不急于寻求垂直领域的数据分析公司进行商业合作。即使有了资本加码,贝瑞基因也会慎思笃行,因为这关乎公司的战略全局。
设立“智囊团”理性对待资本红利
“一项高精尖技术如果只为社会上1%的人群服务,那算不上有效转化。”高扬说,贝瑞基因的目标人群是是广大老百姓,为他们提供可以接受的医疗服务。基于此,贝瑞基因持续进行技术优化和产业化,并不断组合创新,最终使主营产品终端价格远低于美国同行。
目前,无创产品在整个基因检测市场的渗透率不到20%。高扬预言,随着渗透率的提高,将有更多的价格空间释放出来。但对贝瑞基因来说,这种下降未必是坏事,因为绝大多数孕妇将可以用得起这项技术,“抛开利润,以量取胜。唯有这样,贝瑞基因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理性对待资本红利,正确评估投入产出比以及成本效益比,已成贝瑞基因掌舵者的共识,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贝瑞基因通过设立了犹如“智囊团”的单独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欲入组项目的成功率,为高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而一个项目一旦立项,就不会再考虑其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根据以往经验,每个项目为期两到三年,期间公司将予以全力支持,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产品能够尽快进入市场。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微小的技术参数调整,并不影响整体的战略规划。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委员会,贝瑞基因才得以布局出生缺陷以外的领域,如肿瘤。据高扬介绍,贝瑞基因目前在肿瘤液体活检领域也有大量在研产品,并且均获得全力支持。
同样,贝瑞基因涉足肿瘤检测,也并非为了追求高利润,仍旧是希望通过这些创新方法的临床应用,整体上减轻肿瘤患者的负担。
上市后资本的加入,无疑会给贝瑞基因的产品研发带来便利,同时增加了国际竞争力。“在基因测序行业,中国并不落后,有些甚至比美国还要领先。”高扬说,有了资本的支持,将更利于贝瑞基因与境内外同行间的交流,甚至是合作机会大大增多。
即便如此,贝瑞基因也不会盲目遵从资本定律,而是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发展模式,比如基因大数据处理。高扬认为,基因大数据行业涉及BT和IT两个领域,早期因数据获取成本较高,发展难点在于数据获取而非分析;当数据积累到一定规模后,分析则成为更重要的环节。基于此,贝瑞基因前期没有选择与其他平台合作,而是从自身出发,找寻合适的解决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基因检测市场,并尽量照顾到整个社会的受众面,这就导致第三方检测公司需要不停地调整研发产品和定位。高扬认为,这种情况下,任何公司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除了自身足够强大,还需手握几款极具爆发性的产品。
如何敏锐嗅到爆款产品?从刚性需求出发。
定位刚性需求让用户获益“说话”
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刚性需求,“妇产领域,对每位孕妇来说,生下一个健康宝宝是本能的刚性需求;肿瘤领域,对全群体而言,早诊是刚性需求。”高扬解释,但肿瘤类别繁多,几乎可以涉及到每一个器官,因此,对研发投入和相应肿瘤类别的选择,将是对市场眼光的极大考验。
“相比之下,贝瑞基因并不会刻意调整商业比重,也不会刻意调整管理范围,更不会利用资本,涉足并不擅长的外延式发展。”高扬坦言,未来公司主要核心依然聚焦NIPT业务,聚焦产品和研发。但随着一些新品种自然销售额或利润贡献比重的加大,部分品种不可避免地会被挤压。
“无论如何,贝瑞基因所拥有的创新意识、基因数据和稳定团队,是我一直看好的。”高扬说,在此基础上,要想保持公司长久发展,“一定要考虑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到底能给真正的付费用户带来什么受益。”
只要产品能给客户带来比较大的获益,那么这个产品无论走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成功概率都很大,只不过是快慢的问题。但同样,贝瑞基因也会遇到发展瓶颈,比如如何再进一步降低成本费用,如何开拓NIPT之外的业务等等,这些问题贝瑞基因寄望通过和主流医疗体系更好结合来解决。
“前提是一定要持续推出新品种,并持续为客户(如医院和大型第三方检验所)提供良好的服务,让他们也在第一时间获取贝瑞基因新产品、新方法带来的便利,这样的合作才会比较稳固,而不是简单的商业关系。”高扬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