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
■本报记者 倪思洁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创新。当前,创新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新要求,为中国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指明了方向。
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核心地位更加明确
时间:2013年9月30日,共和国64周年国庆前夕
坐标:中关村
第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了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
在这片创建了国家首个高技术园区和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地方,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同样是在中关村。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次来到这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2015年成为中国的关键词,高速行驶了30多年后有所放缓的中国经济列车启动了新引擎。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放在首位。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正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明确。
这是世代的规律,也是时代的考验。回望历史,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环顾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
创新驱动成为大势所趋,世界各国蓄势待发,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国力提升,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中国唯有摆脱长期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高速粗放式发展“老路”,走自主创新的路子,才能建成创新型国家,抓住时代赋予的新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的出现超过千次,涵盖科技创新的意义、路径、目标等内容,涉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诸多方面。
解决问题有赖于科技创新。“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每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都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促进发展有赖于科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对科技创新核心地位的一次次强调,体现出国家领导人对创新引领的高度重视和对时代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
抢抓机遇有赖于科技创新。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的那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在此后的一系列讲话中,他再度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科学普及在创新体系中的位置得以凸显。2016年,在“科技三会”上,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全球化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正立于新常态,思考“创新”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成为中国担起大国责任的有力支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要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对人类和平发展的积极意义得以明确。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时间:2015年1月8日
坐标:人民大会堂
全国科技奖励大会召开。就在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会场的一瞬间,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台下来自我国科研一线的工作者,起立欢呼。
让科学家如此激动的,是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创新的关切,对科技体制现存问题的洞察,和对科技体制改革的坚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科技创新重要作用的同时、对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着深刻洞察。仅2013年和2014年,习近平就在多个场合谈及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2013年,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习近平强调“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与其他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同年的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视察时说,“要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的症结——“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打攻坚战,实打才有胜算;啃硬骨头,实干方能破局。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重拳频出,一系列重要文件措施陆续出台。《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让管理过死的科研经费“活”了过来;《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把天女散花的科技项目“统”了起来;《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让沉睡的科研仪器“转”了起来。2014年被评价为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元年”。
至2015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全面铺开,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勾勒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施工图”。改革的深入推进,让我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步步破除,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得到解放和激发。
这种壮士断腕的魄力,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2016年,“科技三会”上,掌声再度响起,李克强总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数次被响亮的掌声打断:“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不能只放在口头上,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我们今天在这里讲了,讲了就必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给科学家创造更多的空间,释放他们更大的活力。”今年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语重心长的话语让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
描绘科技未来图景
自主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时间:2016年4月26日
坐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家是哪里的?一个人来合肥上大学爸妈放心吗?”“国防班有多少人?招生时就定向了吧?”“在图书馆学习觉得氛围很好吧?还得早点来占个座?”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系在围着他的每一位同学身上。这些同学们代表着中国的年青一代,他们正朝着国际一流人才的目标奋力前行。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13年习近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如是说。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未来,中国要立什么样的功与业,做什么样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这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的判断,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未来科技创新路径的深度思索——“顶天”就是力争在科技关键环节取得原始创新成果;“立地”就是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面向未来,党中央绘制了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蓝图,自主创新体系日臻完善。这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地区差异化发展路径逐渐形成,国家创新合力开始凝聚。
人才创新热情和活力得以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使广大科技人员焕发出蓬勃旺盛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
科技与经济转移转化通道正在被打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创新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创新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也离不开科技创新链条的环环相扣。“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说。
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加至55.1%。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日益显著。国产首架大飞机C919成功总装下线,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运营;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里程占世界总量60%以上;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37万辆,累计保有量达49.7万辆,居世界第一。
科技创新“孤岛”逐渐消失。国家正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划,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怀揣中国梦,中华民族扬起科技风帆;迈向新时代,华夏儿女谱就创新华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砥砺前行,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面对世界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我们正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
《中国科学报》 (2017-09-1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