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果丰硕

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称人工微结构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量子物理和材料的研究,力争从经典到量子领域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今年,人工微结构中心,特别是所属的南京大学团队,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际一流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又有长足进步。

在今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专项中,南京大学获得的项目首席科学家数目和主持项目总经费均位列全国高校前茅。其中本中心成员陆延青教授、王伯根教授分别获选”人工微结构中的量子、类量子效应及功能集成光子芯片“项目和”拓扑磁性结构及其异质结的物性与器件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何程副教授获选青年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专项中,中心成员王敦辉教授获选”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高性能稀土磁制冷材料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此外,协同中心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和重点项目5项,在国防科技前沿创新重大项目上也获得重大突破,在获得项目数和项目经费数上均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根据Web of Science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人工微结构中心各团队署名南京大学在《科学》(Science)、 《自然》子刊、《物理评论快报》(PRL)、《美国化学学会会刊》(JACS)、《德国应用化学》、《美国科学院院报》(PANS)这几种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达到32篇,其中南京大学作为第一单位署名的有21篇。该两项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又有显著增长,其中本中心的协同单位团队也做出了贡献。最近,由本中心和自然出版集团合办的学术刊物npj《量子材料》被SCI正式审核通过收录,实现了南京大学主办SCI国际学术刊物的零的突破。

重大科研项目的取得和科研成果的收获都离不开一流人才队伍的支撑。今年人工微结构中心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又有新的发展。中心成员吴迪教授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陈延峰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创新研究群体,陆延青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的滚动支持。

在学校领导及各部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人工微结构中心将继续推进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最大程度地调动中心全体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为南京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科学技术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