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粮食安全的“科技命脉”
掌控粮食安全的“科技命脉”
核心提示
粮稳天下安。面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只有掌控粮食安全的“科技命脉”,真正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掌控粮食安全的“科技命脉”。
近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信心满满地表示,目前正在试验的杂交水稻亩产已达988公斤,下一步有望突破1000公斤乃至1200公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只有掌控粮食安全的“科技命脉”,真正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粮稳天下安。粮食不是简单的商品,它是物价稳定、市场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的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再多的钱也没用。一个国家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但这不并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种粮成本高、收益低现状没有改变,粮食供求尚处于紧平衡阶段。而且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和工业用途拓宽,粮食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刚性增长态势。但城镇化推进、水资源匮乏,却使大量耕地被挤占、资源约束越来越紧,企求通过多开荒、多种地来扩大供给难度极大。特别是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上升、农业比较效益趋于下降,不少传统农区出现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保持粮食连年丰产并不容易。
与之相应,我国粮食进口大幅度增加。在2009年前,我国从美国进口玉米几乎为零,但从2010年起,我国已成美国玉米的主要买家。不仅如此,近几年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均为净进口。如果“饭碗”放在别人的手上,不仅靠不住,而且极易受制于人。与以往把宏观调控放在首位不同,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列为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首,表达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
从长远和根本上讲,科技进步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纵观农业发展史,科技进步和技术变革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发展阶段无不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技术变革为标志;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灌溉、良种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使用,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我国最新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亩产是普通稻的两倍多,就充分凸显了科技的力量。
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我国其他许多领域;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能力不足,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不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健全,技术推广队伍不仅数量趋于萎缩,且整体素质也有下降迹象,造成大部分成果只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
掌控粮食安全的“科技命脉”,就要抓住问题症结,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把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上来、推广下去。仅加大财政投入还不行,要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社会投资热点和资本市场重点引导到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上来。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为科技和农业结合创造条件。农业科研单位则应广开思路,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各地方各部门,要舍得在这方面多花心思、多花钱,这是利当前、惠长远的大事,付出多大努力都值得。
(本文执笔:马志刚)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