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种子是“单一劳模”好,还是“优秀团队”好

种子是一切农产品的源头。没有种子的健康或者农民不种地了,您敢相信卖出天价的农产品是自然安全的吗?

李博士第三只眼看种业

目前我国种业竞争残酷,实力脆弱,4300家企业,真正有研发实力的企业不足50家,最大的公司市场集中度不到5%。种业现状是99%的研发在事业单位,99%的生产在个体农户,99%的种子公司仅仅是销售部,这根本原因是现有育种技术单一化、长周期、高成本、高风险,而导致不可持续。

在笔者看来,种业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品种从育种家到种子公司盲目对赌交易。从科研单位育种家育成的品种,到市场大面积推广应用,还不知道有多少坎要过,多少坑要躲。因此,多数品种只能在育种家与种子生产经营公司之间博弈,选择一次对赌买卖,其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第二,杂交种子从亲本繁殖到供应市场再次盲目对赌。因为杂交种种子,从亲本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亲本繁殖到杂交一代种子供应市场,至少要经过三个生长周期。如果加代繁种或制种出现天灾,或者花期不育,不仅损失惨重,甚至需要三年才能供应市场;

第三,因为种子生产周期太长,导致实际上不可能按照需要和订单生产,只能根据经验和市场预期盲目生产种子,进而导致产品超额库存或短缺,这也是种子行业周期动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研究指出,上世纪全球农业系统多样性消失75%,这恰好是现代单一化和杂交种种子全面替代自然群体品种的100年。品种内涵从多样性变为单一化,引发种业动荡和一系列生态危机。种业的本质特点是没有一个品种可以打遍天下,生态碎片化是本质,这就急需小团队、高效益、多样性育种技术的突破。当前,种群育种技术就是在高产的基础上,致力于回归自然群体品种多样性的本质属性,利用品种内多样性抵御各种灾害。由此,市场将产生一种新型品种形态——精确化群体品种,通过组建“优秀团队”的模式进行育种,并创造融合纯系低成本、杂交种可商业化和群体品种稳产多样性的三方优势的育种技术路线。

具体来说,这将经过多年多点强化选择,在后代中选出抗病性好、生态响应不敏感(钝感)、适应性广的稳定株系多个,再根据每个株系的生育期、株型表现和外观品质相似性进行分类,按照比例组配精确的种群产品,并同时单独繁殖每个组分,对种群组分进行不同配比试验,寻出最佳搭配比例,形成可精确控制种子生产的种群产品。

生物多样性

拿笔者选育的“多集新3号”为例(非广告),它就是其中的5个稳定株系等比例搭配,再另外搭配1%与5个稳定株系相同表现型的杂交F1种子组成的精确种群产品 。每季节只需要对5个稳定株系按照常规稻生产程序进行单独的种子生产,同时少量生产其中的杂交一代种子,然后按照等比例搭配纯系,再添加1%杂交一代种子,充分混合,就形成了稳定一致的“多集新3号”精确种群产品。

只要由育种者或者种子公司每年用多集新3号的5个组分单独提纯复壮,以及生产特定的杂交一代种子,就能保证多集新3号的特性稳定,也就像目前的杂交稻需要年年制种获得稳定的种子特性一样。而且种子公司提供的提纯复壮纯系,将使种子质量更好。

同时,种群品种主要由常规纯系组成,这一方面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大量杂交稻制种生产时不育系纯度不好和花期不遇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尽可能避免了单一基因型杂交稻大面积生产遇到特殊天气时,出现的各种生产风险,同时大大降低了种子生产成本,随着种群产品推广面积的增大,还能增加生产系统遗传多样性。

现在的单一基因型纯合产品已经导致遗传多样性衰竭、系统脆弱、病虫害加剧等一系列可持续生产的难题。因此,在不损失产量的前提下,降低对整齐度或者个体间一致性的过分苛求 ,允许精确可控的群体品种 (即多基因型精确种群品种)商业化,将是解决作物可持续生产难题的重要出路,在国外有机业中一直就有应用不能商业化的多基因型群体的先例,如混合品种,自然杂交群体等。(农财君注解:1000个一模一样的我去抗击大风大雨,与1000个兄弟姐妹去抗击大风大雨,谁更有力?另外,在消费者市场中,人们吃到的大米已经是几个品种的混合体,这里有基于营养的考量)

作者:李晓方,种群育种技术创始人、发明人,获得国内外授权的种群育种技术发明专利数十项,现主持种群育种技术国家行业专项,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