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磋?茬??蹭汉70杞姐??涓?涓?害?板???????涓版?跺?

9月7日,距离第33个教师节还有3天。一大早,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遗传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李集临教授的短信铃声就响个不停,这已经是他收到的第21条祝福了。每条短信,李集临都会微笑着逐字阅读,虽然已是90岁高龄,但每个学生的名字,他仍然记得十分清楚。初秋的哈尔滨透着些许凉意,穿上外套,李集临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穿行在校园里,成为了哈师大独特的校园一景……

思维敏捷

89岁时仍亲自给学生上课

虽然从今年起不再讲课了,但每周到实验室两次,整理资料、写文章、批改论文……这些构成了李集临的日常生活。

推开实验室的大门,一阵麦香扑鼻而来,地上摆着麦子样本,桌上则整齐地排列着种子。“这可不是一般的小麦,它们能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李集临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摸着麦穗,犹如抚摸珍宝一般。

比起“老师”,学生们更喜欢称他为“先生”。今年上半年,李集临先生带的最后5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了。而就在去年,这位89岁的老先生还在给学生们上课,讨论小麦在各生长阶段出现的问题,有时一讲就是一上午,虽然年岁大了,依旧思维敏捷。每个学生从课程设计到课题研究方向都要经他把关,最后的论文也要多次修改。

本应颐养天年,但李集临先生依然为教学和科研奔忙着,这让很多人不解,他的回答却让人肃然起敬,“工作了一辈子,停不下来了”。

爱赶时髦

70岁时打字比年轻人还快

打开电脑,继续写上次没写完的文章,看到90岁高龄的李集临先生能如此娴熟地使用电脑,生活报记者有些惊讶。

“20多年前,我就用电脑打字了!”李集临先生笑着说,自己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电脑还未普及之时,他就学会了用“自然码”来打字,之后写教案、备课、写文章、批改论文也都在电脑上完成。上世纪90年代末,他还将课上用到的一些图片直接用电脑呈现给学生们,“对于我们生物学来说,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它能帮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

“先生70多岁时,一上午能打3000多字,当时我的打字速度都没先生快。”李集临先生的得意弟子,现任哈师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遗传学教研室张延明副教授笑道。让张延明难忘的是, 2000年硕士答辩时,他们用电脑主机连接电视,将论文用PPT呈现,在当时可以说是赶了把时髦。

“我向来提倡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李集临先生说,早年他经常到日本访学,看到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上的诸多优势,回国后就提出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要使用多媒体。2003年左右,哈师大遗传学专业的课堂上,电脑成了绝对的主角,这是当时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

亲力亲为

腰疾严重仍坚持到田里做实验

今年清明前夕, 90岁的李集临先生出现在教学楼后面的小麦实验田上,他要带着学生将400多个小麦品系及品种抢种完。这样的场景对很多人来说太过熟悉,只要到了播种、收割的季节,总能看到李集临先生拿着记录本蹲在田里观察。

1946年,李集临先生毕业后到勃利联中任生物教师, 1951年,进入了松江师专(哈尔滨师范大学前身),参与组建生物科并担任生物科主任,成为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学科的奠基人。李集临先生是我国较早进行小麦种间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行组型分析的专家之一。而搞远缘杂交是一项非常繁杂又漫长的研究,东北的小麦种植只有一季,四月份,在凛冽的春风中李集临先生就开始领着学生们在实验田上播种近百个品种,七月份又要顶着烈日逐一分类、收获、保存。每一品种都要单播单收,插牌标注,每一环节先生都亲力亲为,指导学生也细致入微。

记者注意到,李集临先生走路时偶尔会弯下腰,那是腰间盘突出又犯了,这腰疾已经30余年了。“都是小毛病,挺一挺就过去了。”李集临先生轻描淡写地说。但是一旁的张延明却知道,先生的腰病与常年在田里做实验有关,“观察植株的性状总得蹲着,有时一蹲就是一上午,年轻人都受不了,何况是老人。”张延明说,即便这样,李集临先生从未缺席过一堂课,也从未耽误过科研。2011年,84岁的李集临先生腰疾加重,每走十步就要歇一歇,但他还是坚持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

“做科研工作,不亲自去做可不行,数据必须我亲眼看了之后才放心。”李集临先生说,作为老师就应该躬亲示范,能自己动手的一定要自己去完成,这也是科研之本真。

治学严谨

批改论文精确到标点符号

张延明与老先生相差整整50岁,一路跟着先生读硕士、博士,现在成为了先生的助手。李集临先生治学严谨,让他感触很深,“先生批改论文都是逐字逐句,大到论文结构,小到标点符号,从不让人代劳。”

在科研论文中,李集临先生要求,“很大”、“非常”、“很多”之类的词不能出现,论文不需要修饰词,要用数据说话。他认为,“做学问马虎不得,也含糊不得”。正是李集临先生对科研的孜孜以求,才使他在小麦杂交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在我国率先进行辐射细胞遗传学研究,其成果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专项研究一等奖,哈尔滨师范大学也成为了国内小偃麦研究中心之一。

多年来,李集临先生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1人, 45人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 6人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任研究员,其中3人任研究室主任。

“我喜欢跟学生们聊天,从他们那里我能了解到一些科技前沿信息。”李集临先生说,每次学生来看他,他们的话题总离不开学术,这也是他获取新资讯的途径,在与学生交流时,他的思维不断受到启发。

此外,李集临先生关心着学生们的未来走向。有个学生,父亲病逝学业受阻,老先生找到学校,帮他申报助学金。2014届的硕士毕业生姜博很喜欢做实验,先生见他是个搞科研的好苗子,就鼓励他继续深造。但姜博当时信心不足,在李集临先生的鼓励和推荐下,终于考上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博士生……

“我虽然已经90岁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守我的‘阵地’,与这个专业打了一辈子交道,它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集临先生总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