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助力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展开交流讨论
与其他地区相比,非洲大陆在气候变化面前尤其脆弱。近年来,中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行动,助力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日前,将近60位中国科学家和非洲同行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与生计”主题交流讨论。联合国环境署副执行主任易卜拉欣·蒂亚乌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通过知识分享、技术转移等方式,中国可以为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极大的帮助。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整个非洲大陆的影响凸显:刚果(金)频发泥石流灾害,津巴布韦洪灾严重,索马里持续干旱,肯尼亚今年的雨季比往年推迟了两个月。
肯尼亚环境部长朱迪·瓦克洪古对记者说:“非洲在气候变化面前特别脆弱,70%的非洲人口依赖雨水灌溉的农业。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老百姓生计有着严重影响。”
在联合国环境署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推动下,一批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以“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与生计”为主题的相关课题,其中一部分与非洲直接相关,比如赞比西河流域气候变化下农业发展对粮食安全与水资源的影响、撒哈拉沙漠南缘向草原过渡的萨赫勒地区土地使用与地表覆盖的驱动机制等。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的团队在2013年发起并推动了以非洲为对象的快速遥感制图。他们制作出了高分辨率的30米精度地表覆盖制图。宫鹏团队已经和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达成合作,其项目包括在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东非三国制作的竹林资源制图、在撒哈拉南部地区开展的荒漠、草原、森林过渡带地表覆盖监测、在尼日利亚制作的农地分布制图和加纳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等。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认为,中非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合作不局限于研究合作,还包括能力建设,比如为非洲培养年轻科学家。这对非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曹京华说:“我们已经招募了250多名非洲学生到中国学习自然科学,他们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来自西非国家贝宁的阿丹德·法多汗就是其中一员。法多汗曾在中国科学院求学,研究气候变化下农民的生计问题。现在法多汗已回到贝宁,成为中非科学合作与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