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沙地“绿肥黄瘦”生态向好 风沙危害减弱
初秋的浑善达克沙地,一棵棵樟子松、一簇簇沙打旺、一株株黄柳迎风挺立,共同织成绿色绸缎,装扮着曾经风沙肆虐的沙地。
这处距北京约200公里、横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沙地,与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沙地构成我国四大沙地,它们的主体都在内蒙古境内。“过去刮起沙尘暴,能把房门堵住,出门只能爬窗户。”正蓝旗牧民宝音格日勒说,如今风沙少了,植物多了,一路绿色一路景。卫星遥感图显示,过去10多年间,我国四大沙地绿色增多,黄色区域减少,绿肥黄瘦的变化表明沙地生态向好逆转。
上世纪9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每年以1.8公里的速度扩张,就像“悬”在京津冀头顶的巨大“沙盆”。2000年起,当地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以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等手段恢复生态,林草植被增加,风沙危害减弱。
“今年启动沙地禁羊工程,对浑善达克沙地等生态脆弱区严格控制小畜发展,用2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沙地全域退出养羊。”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说。
内蒙古林业厅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四大沙地近年来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公里-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呼伦贝尔沙地实现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的重大转变,科尔沁、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持续向好逆转态势。
我国东北部的呼伦贝尔沙地,曾像猛兽的利爪,从中心向外撕扯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对大兴安岭林区和欧亚交通要道构成威胁。陈巴尔虎旗牧民乌恩其,深受草原沙化之害,十几年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2009年,当地启动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每年治理100万亩,对参与治沙的牧民补助奖励,这项政策吸引乌恩其和很多外出牧民返乡。
“每年5月,我们就开始治沙,天天扛着沙柳、芦苇在沙区打网格。这些年,我治理的沙地少说也有几千亩了。”乌恩其自豪地说。
众志成城,绿进沙退。7年来,当地投资10多亿元,完成沙区综合治理近80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治理,多年未现沙尘天气。
内蒙古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郝永富说,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是防沙治沙的关键,转变沙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林、沙、草产业,既保护生态,又鼓了钱袋。
上世纪下半叶,位于西北地区的毛乌素沙地生态恶化,一些草场、农田被流沙吞噬,不少村庄、房屋被掩埋,道路、电力、通讯线路时常受阻中断。
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在恶劣环境中寻找出路。从最初的种树、种草、种柠条,到建设小水利项目、小流域治理、开发小经济林,再到现在的沙区经济圈开发,愚公移山般追求绿色的精神传承至今。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其主体地区通辽市在治理中探索出“治沙+致富”“生态+增收”的路子,变害为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以木材加工、沙地果品、沙漠旅游、矽沙利用为主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当地森林覆盖率由40年前的8.9%增加到28%。
通辽市奈曼旗六成以上的土地是沙地,曾经饱受沙患之苦的当地人,用不起眼的沙子做起了大文章。一家沙产业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沙子经过精细加工,变成“油田压裂支撑剂和覆膜砂”,身价从每吨两三百元,提高到四五千元。企业生产负责人李序华表示,产品销路不错,正在开辟美国市场,年产量达四五万吨。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仍较脆弱的四大沙地,正努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让山更绿,水更清,群众更开心。”郝永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