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农场后继无人 网络平台让城市青年经营农场

农田、牛羊、鲜花、风车……在人们的印象中,荷兰是一个极具田园风光的国家。但是,近年来,这个现代农业大国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农村人口外流和大批农场无人继承的问题。根据荷兰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荷兰全国有60%年纪超过55岁的农场主不知道今后该把自己的土地交给谁来继承。

法媒预测,照这个趋势发展,在10年内可能将有1.5万家荷兰农场消失、荒废。其中,面临最严重挑战的是牧羊的农民,因为有八成人即将到达退休年纪却还没有找到继承者。相对而言,养牛和养猪的农场家庭情况稍微好一些,但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后辈都不愿意留在农村继承父业,对农活儿兴趣寥寥,渴望去大城市开拓眼界、寻找不一样的人生可能性。

在荷兰,普通农民的生活究竟包含着哪些内容?农村人口逐渐外流的情况下,荷兰人如何采取互联网思维缓解这个难题?

披星戴月“苦熬”

家族事业维系难

在荷兰当农民意味着什么?在荷兰人扬・沛恩阿波眼中,那样的生活忙碌到“别说社交,就连正常的家庭生活都得打个折扣”。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披星戴月,苦干苦熬;到了晚上,当别人全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闲聊时,自己又得为了第二天的劳作早早上床休息。

扬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喜欢大自然、喜欢晚睡晚起的人,并不适合那样的生活。每当想起小时候圣诞节假期当别家都在聚餐,自己还要跟着父亲骑自行车挨家挨户送食品上门时,扬都觉得那段时光“不堪回首”。于是,扬后来接手了伯父的磨坊,而父亲的农场因为无人继承,最终便消失了。

如今,这座名叫“希望”的风车已经在扬的管理下继续运转了40年。风车靠着风力带动碾石,碾磨各种谷物杂粮。扬介绍说,自己的磨坊每周都会磨六千公斤粮食,除了卖给工厂和面包坊外,还在自己的店里零售。除此之外,他还和太太一起在风车下开了个小店,举办各种跟烘烤有关的讲座、培训班,给爱好者讲授烘烤面食和装饰喜庆蛋糕的要点,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忙碌着。

网络平台牵线搭桥

让城市青年经营农场

扬虽然没有将父亲的农场保存下来,但他至少还继承了伯父的磨坊。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村庄生活意味着闭塞和单调,根本不愿意尝试。因此,留住年轻劳动力成了考验村庄管理者和父辈们的难题。

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名叫“农民找农民”(Boerzoektboer)的网络平台带来了一线希望。

28岁的荷兰人SanderThus是这个平台的设计者。作为荷兰青年农业协会的成员,Thus 和协会都看到过很多荷兰本土农场因为没有继承人而陆续关张。但他同时也发现,在周边国家如法国、德国等地又有不少青年人想要逃离城市,过上“让双手沾满泥土”的生活。于是,这个为农场主和有意投身田园生活的年轻人牵线搭桥的平台应运而生。

Legrand是一位法国青年,过去几年中,他一直想和自己的荷兰女友在当地找一块农业用地来经营。但是,作为在城里长大的一代,他们没有任何途径可以接触到农场主。后来,Legrand通过互联网来寻找农场的消息时发现了“农民找农民”平台,一下子就找到了心仪的农场,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

双方面对面交流

严肃程度不亚于面试

这个农场届的“交友网站”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首先,人们要到网站登记注册。为了找到合适的农场,也为了农场能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双方需要在“农民找农民”的平台上创建个人资料,一次性向荷兰青年农业协会缴纳75欧元的费用。

第二步,在注册通过之后,人们会收到一封邮件,根据提示登录,并尽可能回答所有帮助筛选农场和继承人的问题。

第三步,搜索想找的农场类型。遇上心仪的农场,可以直接私信农场主询问问题,感觉找到特别中意的农场之后,就可以联系“农民找农民”的其中一家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交流。

最后,资料匹配完成之后,便是双方面对面的匹配。农场主和租户或买家都将做一套口头和书面的自我展示,严肃程度不亚于面试。交流中,双方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你将来预计会取得怎样的成就”等等。

通过这一从线上到线下的创新解决方案,“农民找农民”平台成功地让人口不仅仅是朝着城市单向迁移,更是在挽救了大批仍然有前景的农场的同时,满足了城市人“采菊东篱下”的美好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