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研讨会举办
8月29日,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研讨会在合肥举办,6家国内顶尖生物育种科学家团队参加会议,研讨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会专家团认为,分子育种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种业创新发展,实现精准育种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宛晓春、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出席了本次会议。
★推动分子育种技术商业化应用,联盟被寄予厚望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种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种业的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内。分子育种技术更是长期只存在于高校院所的实验室内,商业化运用止步不前。
安徽省农委副主任朱永东表示:着力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结构问题,加快培育生产急需的突破性新品种,是种业创新的当务之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持续创新能力,提出要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配管理机制,用产权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引导科研结果与市场实体相结合。2017年中央一号再次强调要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的选育,为种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科企合作,成为了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有效模式。荃银高科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6家单位,率先在分子育种技术商业化运用领域上做出了探索。
2016年8月,在农业部支持下,荃银高科牵头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及韩斌院士团队、中国水稻所及胡培松研究员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及傅向东研究员团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及李仕贵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所及吴跃进研究员团队、安徽农科学院水稻所及李泽福研究员团队等6家顶尖水稻育种家团队成立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
联盟以“立足水稻种业、面向市场需求、着眼设计育种、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共赢发展”为发展宗旨,在合作模式、技术手段、育种体系、合作机制方面探索创新,将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的优势相结合,构建“市场化导向、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研究、集约化运行”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实现高效分子设计育种。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评价:“荃银高科响应农业部号召,与中科院韩斌院士团队等6家国内生物育种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团队组建的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以来,取得较多新进展。”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介绍:“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是全国20个标杆联盟之一,我们在财政体系对联盟专家给予了支持,今后将创造更多的条件对联盟给予了支持。”廖西元表达了农业部对联盟有很大的期盼,提出要将联盟做实的要求。将联盟做实有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把联盟的载体做实,希望这个联盟做成实体化联盟,公司化运作,股份、责权都非常清晰,打造一个公司化类型联盟;第二是要将联盟目标定实、定位定实。 第三要把机制做实,在联盟内部建立一个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利益联结、互利共赢的一种机制。在推动科企合作中,机制比钱重要。廖西元认为:“这三个方面做实,即使政府没有投入,社会资本也会大力投入。希望这个联盟能成为科企合作的标杆。”
院士工作站入驻,全新科企合作平台建立
在研讨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韩斌的院士工作站落户荃银高科,廖西元、韩斌、宛晓春与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共同为荃银高科韩斌院士工作站揭牌。韩斌院士工作站的落户,标志荃银高科成为韩斌院士团队的成果转换平台,荃银高科加速步入分子育种时代,更标志着合作双方建立了全新科企合作平台,种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明显提速。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书记郭金华在会上发言:“未来,上海植生生态所与荃银高科将携手共建深层次多领域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开展植物分子育种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提升商业化育种水平,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方式,加强育种人才培养。”
韩斌在大会上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创制具有高配合力特性的亲本材料,以及聚合双亲优点的常规自交材料的创制和改良。”
目前,韩斌院士已经利用籼粳间大量模块的互补效果,挑选出控制水稻株型、穗型、结实、抗病的14个主效模块进行耦合,经多次回交和密集筛选,培育成YY-70等中间材料。
在和荃银高科合作方面,韩斌院士及其团队也获得进展。包括对荃银提供的19份材料进行深度测序,并分析它们的遗传差异和优势基因;将已种植YY-70以及荃银提供的材料,并进行杂交组合;进行抗病基因的导入,杂交也在进行中。
韩斌认为,分子育种技术在短期内,可以最大程度优化作物的杂交改良,服务于具有高配合力特性的亲本材料;未来可以实现充分聚合双亲优势基因,培育有着“产量优势”的常规稻品种,减少制种成本”等目标。
6家顶尖科学家团队为分子育种技术背书,看好商业化应用前景
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由国内6家顶尖生物育种科学家团队和荃银高科组成,7家单位均派出代表参与研讨环节,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韩斌、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傅向东、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仕贵、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跃进、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唐绍清、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夏家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自超作为联盟考评专家参与研讨,研讨环节由荃银高科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总经理张从合主持。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傅向东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傅向东:“通过分子设计手段,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达到育种目标,实现有限目标的改良。”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仕贵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李仕贵:“培育能制种、易制种,如何与机械化结合起来降低种子生产成本,是杂交水稻常态化和进一步发展的一大方向。”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吴跃进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跃进:“通过几种装置的研发,可以实现在单粒水平上,对种子的品质、性状进行鉴定,可以辅助育种家对育种材料的初步筛选。后面可以通过机器方法来选育品种,在原理研制和仪器设计已经有一定的突破。”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院唐绍清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院唐绍清:“目前我们育种方向非常重视抗性和品质两大方面,我们对亲本进行大量的筛选,将抗性的基因型,如抗稻瘟病的基因型和品质的基因型向结合,已经育成了较好的不育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韩斌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韩斌:“育种实质上是选优良遗传变异,过去育种家可能抛弃了大量的中间产品,可能包含了营养、高效、抗病性强等基因,通过分子育种技术筛选后继续使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自超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自超:“目前分子育种主要集中科研院所内,看到以荃银高科为代表的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开始紧跟,可以预见未来企业品种将越来越强。联盟是实现分子育种商业化最有效的途径。”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夏家发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夏家发:“作为一线育种工作者,有时要突破原来的育种成果非常困难,希望能通过联盟的帮助,获取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