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给乡村生活带来巨变 催生产业脱贫“生意经”

从工业品下乡,到农产品进城;从卖产品,到优结构;从手机下单,到网购服务……随着农村与互联网和商业文明连接,电商这趟“高速列车”正给乡村生活发展带来巨变。

“买卖不用四处跑”鼓了腰包火了生活

在甘肃庆阳环县高寨村的一面墙上,有这样几个字:“农村电子商务好,买卖不用四处跑”。

这句话也是当地农村电商发展的真实写照。自从京东在高寨村设了服务点,推广员陈彦东每天要接几十单,大到冰箱、空调、电视机,小到牙膏、香皂、剃须刀。“村民们爱网购不是光图便宜,更因为产品质量好。”他说。

像这样的服务点如今在全国遍地开花,如火如荼。商务部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已覆盖约700个县3万个村,合伙人超过3万人,京东已招募30万名乡村推广员,苏宁加速本地化进程建设服务点超过1万家。

农村消费格局因“网”而变。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买全国、买世界的“福利”,农村土特产品有了飞出“山沟沟”的机会,农民鼓起了钱袋子,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改善。

具有百年草莓生产历史的辽宁省东港市,去年草莓的电商渠道销量占比达到80%以上。今年前三个月,通过电商售出的草莓达120万元。互联网为当地农民致富插上了“飞翼”。

依托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模式,东港市还推出有机越光大米众筹认养活动,消费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监测稻田生长情况。“这种模式将销售端前移到生产端,既打响了产品知名度,又增强了消费体验,未来要推出更多这样的模式。”东港市委书记杨乃文说。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为8945.4亿元,约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17.4%。对于社会消费总额约占全国50%的县域经济来说,农村电商的发展犹如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为当地注入新的活力。

用“要什么”倒逼“种什么”催生产业脱贫“生意经”

农村电商发展带来新业态喷涌,并加速推动农业经营由“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的供给侧改革转变。

在陕西咸阳武功县,“80后”农产品电商大咖李春望,已经把一个每天进账几十元的农特产零食小网店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近3亿元的店铺。如今,通过电商大数据,他跟当地农民成立了生产猕猴桃、葡萄、地瓜等农产品的合作社,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种植和生产农产品,销路大增。

“发展农村电商能助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其更具有电商特征,而且能把农民从卖初级产品的价值链低端解脱出来,体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武功县县委书记田一泓说。

利用农村电商平台整合农业资源,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订单式农业生产,并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市场,形成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选择。

“电商扶贫,要更重视产业带动脱贫致富,只有帮助地方建立起有特色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生态,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说。

电商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纸品包装、农产品加工以及电商服务业、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进程。

环县电商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为了从源头上解决网货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环县今年要打造统一订单种植、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品牌包装、统一网上销售、统一打包发货、统一仓储配送的六统一闭环发展模式。

如今,在商务部等部门实施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中,有105个国家级贫困县,平均实现网络零售额2.2亿元,是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平均网络零售额的1.8倍。

从手机下单到网购服务“互联网+”赋能农村商业生态

在不少地方的农村电商服务站,村民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在网上下订单了,网上缴电话费、水电费、订票……统统用一个手机搞定。

家住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郑女士几年前还不会用手机购物,现在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网购族”。如今,她已不仅仅在网上下单购物,孩子的教育培训、家庭旅行都通过手机“一键解决”。

着力推进农村商业的生态建设,也让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从农村电商向金融、医疗、教育等资源领域发展。

目前,农村的电商服务站点已衍生出更多的功能,成为生态服务中心、创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这三个中心让农村生活和城市一样便利,吸引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建设农村,为农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让农村真正长出互联网基因。

技术带来了变革。电商发展以信息技术赋能农村,通过改变人的思维理念,为乡村搭建起更多的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础设施,将农村与互联网和商业文明连接起来。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网商达811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000万人。同时,农村网民数量也在增加。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7.4%,规模为2.01亿,增幅近3%。

“电商发展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生产和思维习惯,也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中国社科院财经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