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兆忠研究组等在木本植物臭氧敏感性差异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瑞典哥德堡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展合作研究,在木本植物的臭氧敏感性差异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研究系列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和Tree Physiology上。

近地层臭氧在全球尺度上被认为是一种对植被具有强氧化毒害作用的空气污染物,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生态服务功能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由于植被的臭氧敏感性具有种间特异性,并且控制这种变异性的关键因子目前尚未明确,使得大尺度评估臭氧对植被的风险成为挑战。

冯兆忠研究组首先通过开顶箱控制实验研究了二十余种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气孔导度、抗氧化能力、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等生理生化指标,发现叶片属性比叶重可以用来评价所研究树种的臭氧敏感性差异,即比叶重越大的树种,对臭氧的抗性越强。更进一步,结合全球已发表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叶片水平的臭氧敏感性与比叶重显著负相关;个体尺度的生物量降低与单位质量的气孔臭氧通量的相关性远大于其与目前广为使用的单位面积的气孔臭氧通量的相关性,从而证实木本植物的种间臭氧敏感性差异与叶片比叶重大小直接相关。另外,阔叶树和针叶树的生物量降低与单位质量的气孔臭氧通量响应关系趋于一致,为大尺度臭氧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量化依据。

以上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一)

原文链接(二)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8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