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梅花香自来 -----“老挝-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前世今生

2017年7月14日, 广受关注的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大基因”或“公司”)正式敲响了上市宝钟,连日获得了十多个涨停。产业板块好事连连,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旗下的其他板块也捷报频传。8月4日,农业板块传来一次突破性的重大喜讯,由华大组建实施的 “老挝-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 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十家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之一。一个国际的科技型企业、一个东南亚的传统农业国家,两者是如何共同合作与互助互强的?本文将带你走进“老挝-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前世今生。

瞄准重大需求,稳步实现布局

追溯到十几年前,华大总部尚在北京,在参与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后,相继完成了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等多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工作,也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科研上的成功,促使华大着手布局全球相关产业。十年前,国际油价持续3年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世界石油的供需关系紧张、投机炒作猖獗,寻求能源供应安全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共识与基本诉求。而对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则是各国关注的重点。

老挝全国人口约620万,国民生产总值仅56亿美元,农林业GDP占33%,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0%,所以农业一直是老挝的重点产业。老挝气温终年炎热,季节性温差变化不大,其得天独厚的光、温、水、热、土地资源,是生物能源作物大规模种植的绝佳选择。

“老挝政局稳定。华大怀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情感,来到了老挝,开始了新事业。从第一次踏入老挝,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华大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汪建评论。

“我们要先把根据地占住。最初,我们是奔着生物能源产业去(老挝)的,本来是想做快、做大,直接把(生物能源)产业做起来”,华大首席运营官杨爽称。

明确发展重点,取得科技突破

2006年初,华大进入老挝,与老挝国防部签订了10万公顷土地开发协议,进入了生物能源作物大规模种植与开发利用的领域。面对这全新的挑战,汪建一次性就拿出了2000万人民币投入老挝。一批批来自北京华大的小伙子们,纷纷放下眼前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并逐渐克服了语言、饮食、疾病等等障碍,开启了在老挝的征途。

“2007年4月,拿着一本刚从北京王府井书店买的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列国志-老挝》,我们一行4人背起行李就从北京出发”,华大老挝公司总经理汪小刚回忆道。

刚开始的两年,翻山越林,考察土地,做蓖麻、木薯、油棕等生物能源作物种植规划,是华大人在老挝的必修课;烧荒砍坝、开垦种植、浇水施肥打药等农活,让原本在实验室里敲键盘、拿试管的白净小伙们变得面孔黝黑,身板厚实。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根源的全球金融市场大海啸对全球市场的冲击,导致全球房地产泡沫、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和金融机构过度杠杆的虚假繁荣破灭,同时石油市场供过于求,投机资金快速离场促使油价大幅下跌,生物能源行业陷入低迷。

“后来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生物能源行业技术上尚不成熟,成本偏高;另一个是当时石油价格持续偏高其实主要取决于政治因素,跟成本的关系并不大,所以随后的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了生物能源处于全行业低迷的状态”,杨爽称。

受大环境趋势的影响,先前开展的项目停滞不前。汪小刚回忆起那段时光,大家都不外出活动了,就在万象的办公室开会,然后回深圳总部培训。

在老挝还能做什么呢?要不往农业和医学领域发展吧!

杨爽忆起当年的关键时刻:“因此,我们明确了一个方向,并且一直坚持,就是在农业领域,将老挝作为海外的南繁育种基地。老挝万象的纬度和三亚接近,因地处内陆没有台风,气候条件甚至比三亚还好(农业资源条件优秀)。”

他带领大家,从老挝的资源优势入手,建立试验示范农业基地,同时回总部成立农业研发平台,以支撑老挝的南繁育种基地建设。

2009年,华大重新与老挝国防部、科技部梳理并制定项目方案,以“生物科技+自然资源”为核心,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自然资源的结合,希望帮助老挝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生物经济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建立一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复制推广。

“老挝-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应运而生,一期建设坐落于距万象15公里的市郊,建设面积有200亩,以重要粮食作物(糯稻)、热带经济植物(印加果、轻木等)品种改良以及热带种质资源保护为示范,并建立了田间育种试验基地、热带经济植物品种改良基地,配以热带种质资源圃等配套设施,提供育种公共服务,还搭建了国际物种保护信息交流平台,对我国适用技术、产品进行引入、应用和推广。

2016年3月,华大农业集团成立。老挝华大作为农业集团在海外布局的重要部分,得到管理队伍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梅永红提出了华大与老挝合作的整体框架,并整合华大的优势资源与技术,在老挝全面落地,华大农业集团首席运营官刘英杰也直接参与了当地具体工作,并表示,将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将老挝园区建设成为“一区一库四基地”(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园区、老挝国家基因库、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农业新种质资源收集开发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承接基地和国家“南繁”制种备选基地)。

转化科研成果,造福当地百姓

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示范园早已焕然一新。水稻田一片葱茏,药用植物圃品种繁多,大棚蔬菜长势良好,与颇具当地风情的吊脚楼、兼具水生生物保存及休闲功能的垂钓区组成了一幅沁人心脾的田园风情画。这让人难以想象,改造前这里就是一片杂草重生的热带次生林,而今天看起来肥沃的土地在几年前都是遍布铁锰结核碎石、无法耕种的砂石地。


在示范园里进行的水稻种植试验情形

如今,示范园主体结构已成型,具备开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结合老挝农业的特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园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选育出2个糯稻新品种,平均产量5.5 吨/公顷,相比当地品种增产30%以上,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高、产量较高及米质口感较好等特点,颇受当地人民好评;华大海洋落地老挝,与老挝国防部共建水产养殖试验研究中心,选育优质淡水鱼品种,引进国内成熟的现代化养殖技术并进行试验示范及推广;从南美秘鲁引进了印加果,选育出种子颗粒大、单株结实率高、植株长势均匀的印加果新品系,摸索出一套适合在老挝种植新模式,并成功开发了以印加果为主要原料的精油、手工皂、面膜、面霜和乳液等一系列护理产品,延长了产业链,较大幅度提高了种植户的稳定收入;收集300余种珍稀热带植物的种质资源,结合老中两国国情以及国内市场需求进行深度产业挖掘。与此同时,老挝华大还积极参与对外展示交流工作,于2016年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首届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展”和老挝国家科技博览会(Lao TECHMART-2016),于2017年参加“2017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均取得较好反响。园区建设还入选了农业部《历影相随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历程回顾》一书,并先后得到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新华社亚太分社、新华社老挝分社、深圳特区报、深圳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的报道。

示范园建设得到中国科技部、农业部和老挝科技部、农林部高层的重视,多位领导曾多次到园区实地参观和指导工作。在国家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自主申报、省级行政部门审核、专家评审及公示等环节,示范园脱颖而出,于2017年8月4日正式入选国家农业部“两区”建设的首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试点之一。


2014年5月,老挝科技部部长一行视察示范园项目建设进展

响应国家号召,擘画未来蓝图

2017年5月14日,汪建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活动及智库交流平行会议,并在会上表示愿携手相关机构共建“一带一路”国别基因库、推进重大疾病防控与农业合作、共同消灭几种重大疾病。

示范区也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坚定不移以“走出去”战略为统领,完善并创新“华大-老挝模式”。在中老两国政府间合作的大框架下,紧密结合老挝发展需求,围绕“一园/N基地”(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国家“南繁”制种后备基地、水产种苗繁育研究及育种中心、核心功能展示区、新种质资源收集开发基地、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承接基地等)的发展目标,拟建设成集科研、示范、培训、观光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示范园区将采用“核心示范-重点推广-区域带动”的推广运作模式,搭建现代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基地,组织实施重点地区推广示范,实现成果的大规模应用等,以承担中老两国农业部在优质高产农作物试验示范、重大动物疫病联合防控、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工作。

华大在老挝十年的实践,形成了独有的“科研先导、技术落地、产业推进和资源整合”创新性发展模式。展望未来,华大将继续奋力前行,以实现建立新型农业育种中心,收集开发新种质资源,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科研与应用示范推广,促进人才发展与合作交流等目标为契机,完善“华大-老挝模式”,并逐步辐射东盟各国,为老挝及周边国家农业发展输入更多高科技因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