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什么?

高芸、赵芝俊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急需以“效率型增长”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减小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就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来看,需要进行适应我国生产经营特征的省力型、节本增效型实用技术,以及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这两大方向的攻关突破。经验表明,无论是贴合实践需求的小发明,还是前沿、尖端新知识创新,都需要对接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对科技政策导向、战略规划和科研体系结构进行统筹治理和完善。

对接技术供给与需求一直是科研创新发展历程中备受重视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展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助推小型企业创新,90年代通过结构调整向市场分流科技人员,以创业孵化器、产业园、高新区作为载体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些举措的目标都是促成生产要素和包括科学知识发展、技术发明等生产条件形成最佳组合,进入生产体系。由于农业科研创新需要经历从实验室到田间的“二次改进”才能真正推广应用,对接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迫切程度更高。

当今,在农业科研体系外部,互联网、物联网重要性日益凸显,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科研创新模式的探索。从2014年开始,农业科技领域的各类联盟如火如荼地开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4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2016年在该联盟的平台框架下,还成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全球农业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智慧农业等多个二级创新联盟。与以往的产学研协同和国家科技计划改革不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更加注重打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技术群体的整体协作和跃进,为技术变革提供整体性知识、技术和市场要素的积累。联盟中纵向关联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边界日益模糊,而更加强调以单一农产品为对象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协作。以作物生产为例,建立育种、耕作、栽培、土肥、采摘(收获)、储藏、加工科技协作网,打破学科和研究领域界限。通过数据信息分享系统和机制,联通疫病机理、疫病防控、用药管理、污染防控、药物残留监测,实现生产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这种科研创新联盟更有利于摸索出新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模式,为发展新的农业业态,推动成套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发起方和运行特征来看,主要分为三类联盟。一类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发起,形成中央与地方、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与企业共同参与的科研协同创新联盟,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联合攻关。这类联盟瞄准国际前沿课题,攻关目标非常明确。第二类联盟是由科研单位发起,由相关部门或协会牵头共同成立的致力于某个领域或某项技术创新联盟,目标在于统筹各学科、各研究领域参与集成技术的研发。这类联盟重点在于协同创新,实现“1+1>2”的技术集成目标。第三类联盟是由企业或民间团体发起,基于某种农业发展理念或价值观,旨在开展相关领域的组织合作交流、技术创新、产业协作活动。这类联盟有利于科技资源、文献及设备共享。

从目前各类联盟实施的情况来看,还要在联通农业生产各环节、生态与质量安全体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知识共享与交流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成果转化分红激励机制和科研项目经费、资源整合,联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示范之间的创新链,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分配科研资源。尽快从务虚走向务实,从框架建设走向承载具体工作目标的制度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云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