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产地优势加快三产融合

威宁县情概况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的西大门,地处云贵高原的爬坡抬升地段,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街道)、627个村(社区),3843个村民小组,平均海拔2200米;居住着汉、彝、回、苗等19个民族,2016年末总人口151.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5.4万人,占总人口的23.4%,是贵州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常住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仅有的六个由三个少数民族共同自治的县之一。全县年平均气温11.8℃,气候多晴少雨,年平均日照数为2003.9小时,被誉为“阳光之城”。威宁地域广阔、气候独特、生态良好、物产丰富,是著名的南方“马铃薯之乡”“中药材之乡”“畜牧之乡”“高山冷凉蔬菜之乡”“苦荞之乡”。

威宁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素质不高,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威宁一度是贵州省出名的“问题大县”、“困难大县”,也是全省贫困人口数量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区)之一。2009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威宁启动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大会战。2009年至今,8年间共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74万人,GDP总量提升了4.1倍,一般财政收入提升了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了3倍,森林覆盖率从29.16%提升到49.02%,城镇化率从17.72%提升到38.9%,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创造了作为贵州时代精神之一的“威宁精神”,我县创立的精准识别“四看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推广。

威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威宁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1750年前,威宁就已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种植历史应在400年以上,是南方最早的种植区域。威宁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的区域气候与马铃薯原产地秘鲁安第斯山区极为相似,繁殖的马铃薯种薯具备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特性,全县耕地378.4万亩,多为低丘缓坡地形,耕作条件优良,拥有发展马铃薯产业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威宁马铃薯经过多年的发展,从麻洋芋、草果洋芋、乌洋芋等发展到现在的高淀粉型、低淀粉型、鲜食型、加工型、并用型及早、中、晚熟等18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从50年代的13万亩发展到2016年的165万亩左右,年均单产从每亩410公斤提高到约2000公斤,2016年全县鲜薯总产量突破3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威宁就利用自己的农科所、植保站等部门选育出了自己的当家品种“威芋”系列,并建成了脱毒组培室及原原种、原种扩繁基地,初步构建了自己的良繁体系,加快了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为威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近年来,威宁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65万亩左右,鲜薯总产量达300万吨,商品量140万吨,商品率为46.6%,总产值40亿元左右。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

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全县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每年在购销旺季,全县有近万人参与代收、分拣、包装等工作。有几百名经纪人参与马铃薯购销工作,培养了一批致富能人,带动了当地餐饮、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基本形成了食用、饲用、种用、加工和外销的消费格局。经初步调查,加工占总量的3%,种薯外销占5%,鲜薯外销占20%,农民食用、饲用和种用等约占72%。全县现有与马铃薯产业紧密相关的合作社94家,加工企业2家,综合专业市场2个。可以说,马铃薯作为威宁一个适宜范围最广,群众接受程度最高的种植品种,既是我县通过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快一二三产能融合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但从上述统计资料又可看出,威宁的马铃薯产业仍处在一个较为粗放,不成系统的散发状态。科技研发能力不强,成果不多,种薯组培和扩繁规模不大,良种良法推广普及程度不够,营销流通能力不强,深加工转换程度较低。要想把这个关乎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就必须充分发挥威宁马铃薯产业当前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着力从科技研发、良种繁育、示范引领、营销管理、加工转换、质量品牌等课题集中全面入手,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理清思路、出台政策,全力加快威宁马铃薯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威宁推进马铃薯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

为了强化引领,威宁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农村板块经济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细化落实并形成了以下发展思路和成果:

一是加快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省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1100万亩左右,需脱毒种薯220万吨;周边省市种薯需求80万吨左右。在我县建成2~3个马铃薯脱毒中心,确保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4亿粒以上,供4万亩原种生产,扩繁96万亩一、二级种薯,基本满足中国南方脱毒种薯供应需求,把我县建成南方最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抓好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示范和选育工作,到2020年,引进或选育20个以上优良品种,在全省范围内普遍推广种植。目前,依托中农发集团的进入,我们已建成了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组培中心,年生产组培苗700万瓶;正在建设占地800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原原种扩繁基地,年扩繁能力4亿粒以上。这套良繁体系从工艺到规模均属全国一流水平。同时,我们将加大筑巢引凤力度,抓紧建设一批专家楼和工作站,全力引进国内外马铃薯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进驻威宁开展长期的科研选育工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快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发展、突出品牌的要求,建成优质商品薯、特色马铃薯、加工型专用马铃薯和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65万亩,确保马铃薯商品率达70%,脱毒种薯覆盖率达100%。建成菜用型早熟马铃薯基地30万亩,其中单膜覆盖5万亩,双膜覆盖5万亩,三膜覆盖20万亩。目前,已建立原种示范基地2万亩,早熟马铃薯基地10万亩。

三是强化种薯质量及市场监管。加强马铃薯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积极开展地方标准制定,制定威宁马铃薯生产标准3个以上。强制实施质量检验认证制度,以马铃薯脱毒种薯国家标准为准强化管理。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提升检测能力。建立严格的疫病监测和质量检测体系,加强马铃薯脱毒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实行种薯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坚决杜绝不合格种薯用于生产和流入市场。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使威宁的马铃薯生产、销售、加工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诚实守信。目前,已通过“智慧威宁”中的“智慧农业”项目来组织实施。

四是强化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和发展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生产线,积极发展马铃薯精粉、变性淀粉、速冻薯条、膨化休闲食品和马铃薯主粮化加工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种薯扩繁企业选优淘劣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现有企业重点扶优做大做强,培植4个以上龙头企业,加大对马铃薯生产企业流转土地和资金需求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马铃薯生产规模和水平。目前,我们在省级经济开发区——威宁经开区内已规划占地1平方公里的马铃薯产业园,大规模引进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五是强化品牌创建推广。以“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着力培育“威宁洋芋”区域公共品牌,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统筹利用好已获得的“威宁洋芋”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资源,创建名优产品、产品认证各5个以上。

六是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马铃薯生产”,稳定马铃薯市场,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服务。鼓励农民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充分利用“三变”改革经验,在强化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加强协调指导,让马铃薯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中的参与企业都把与贫困农户开展利益联结视为己任,让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果全面惠及广大农户。力争到2020年全县马铃薯总产值在突破100亿元的同时,马铃薯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从现在的22%提升到35%,收入从1690元提升到2600元以上。

七是强化发展模式创新。组建马铃薯产业协会,强化对马铃薯产业的协调和统筹力度。按照“统一规划,分户经营;统一品种,分户种植;统一技术,分户指导”的原则,按照“产前提定单,产中推技术,产后抓营销”的服务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推进,健全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和薯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已规划建设占地342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中国薯城、贵州威宁马铃薯交易中心,着力打造西南乃至中国南方有影响力的马铃薯商贸流通集散地。

责任朱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