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进口却致产业亏损,大豆危机会否重演?
来源:每日粮油 文:安邦
据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据海关初步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大豆进口量达到1008万吨,创2010年以来月度纪录最高位水平。大豆进口较6月份增加23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则达到29.9%。7月份大豆进口平均成本为401.47美元/吨,较上月下跌2.34美元/吨。数据还显示,1-7月大豆累计进口5489万吨,同比增长16.8%。
在大豆进口的同时,具有来自市场的消息,中储粮也即将在近期销售2012年产、2013年产、2014年产的轮换大豆。
而与大豆市场供应增加相对应的却是,大豆压榨企业从5月份便已进入亏损状态。据悉,在大豆进口大省山东省,已经有两家企业被迫低价转售两船约50万吨的进口大豆。
目前尚不清楚本次大豆转售会不会扩散。
值得注意的是,3年前大豆洗船风波中的山东晨曦集团被传与此次大豆转售相关。
资料显示,在2014年同样由于进口亏损,我国就曾出现过大规模的洗船事件,当时也是从山东大豆压榨企业开始,随后在2016年山东昌华集团申请破产,该企业曾经是当地的明星企业。
山东昌华自2012年8月开始大豆进口业务,当年进口量为57.4万吨。2013年进口量达到180.8万吨。2014年更是达到了208.7万吨,但自2014年11月份开始便停止了大豆进口。
山东昌华申请破产时,总负债高达113.9671亿元,而总资产为65.7674,所有者权益为-48.1997亿元,数字令人震惊。
如果说2014年的大豆洗船风波相对影响较小,那么时间再往前推,2003-2004年的大豆危机可谓对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影响深远。
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逐渐放开大豆进口市场以来,从最初的年进口百万吨,到2000年突破1000万吨,2003年进口增长至2000万吨,可以说,在大豆危机爆发前夕,是国内民营大豆压榨企业发展的黄金期,买来大豆就能赚钱,一批批大型压榨企业应声而起。
在2003年美豆上市前,由于国内没有权威的信息咨询机构,大部分国内买家参考的是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月度报告(USDA),由于报告持续显示利多,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CBOT)一路走高,涨幅近一倍,创下当时近30年来新高——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这个现象,简单点说,这种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
为了抢占更多的大豆货源,同时也害怕后期大豆价格进一步上涨,许多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4400元/吨的最高价格区间“一口价”购买了进口大豆。然而,随着新豆上市临近,USDA画风突变,CBOT大豆价格骤降,中国市场大豆价格从4400元两三个月内跌至2200元,一船大豆损失就近亿元,大豆压榨一下从最挣钱的行业变成了巨亏行业。
有数据称,当时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大量进口合同出现违约。据称,当时日照某大豆压榨工厂刚刚建好还没开工,就在4300元一吨的价位从美国进口了一船大豆,大豆船还没靠岸,就跌到了2000元,该企业还没开工就倒闭了。
随后一些大的国际大豆供应商起诉中国进口商毁约,索赔金额估计高达60亿元左右;国际粮商联合抵制中国民营企业,除一部分他们参股的中国企业外,对其他中国进口商不再报价;这些供应商联合修改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后的合同条款对中国进口商更为不利。
2005年9月7日,ADM(国际四大跨国粮商之一)董事长兼总裁艾伦在华尔街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中称:“中国有投资机会。”
从这一年开始,以四大粮商为首,跨国粮商开始在国内大豆压榨领域攻城略地,参股控股国内民营大豆压榨企业、沿海兴建大豆压榨厂。
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当时的民营大豆压榨明星大连华农在2003年采购中高价采购约80万吨大豆,比央企中粮都高,在随后大豆价格暴跌中,每月亏损高达3000万,只好选择停产,全国7个厂全部停产,无奈之下与托福国际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托福国际掌控华农30%的股权,而托福集团的大股东就是国际四大粮商中的A。
接着南京华农分厂被美国邦吉收购,东莞华农分厂被美国嘉吉收购,霸州华农分厂被法国路易达孚收购。
四大跨国粮商通过快速收购,很快掌握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据统计,2006年4月底,仍在开工的97家大豆压榨企业集团种,外商独资或参股的占到64家。
回首往事难免让人唏嘘,然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却从此开始远离国产大豆市场。伴随着大豆压榨沿海布局的完成,传统的东北大豆压榨基地在全国大豆压榨量的中的比重持续下滑,特别是2008年之后,东北大豆压榨企业受国家临储收购政策影响,停机已经成为常态。
面对进口大豆的竞争优势,为平衡企业利润,黑龙江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先后在大连、天津、广西建立分厂,采购的原料就是进口大豆,非转基因产品市场渐小。
与此同时,逐渐熟悉规则的部分国内企业开始寻求程序漏洞,以2014年的大豆洗船风波为例,根本原因是部分企业利用进口大豆交易中的信用证期限,进行融资所致。
简单点,就是企业在进口时通过银行开具信用证,不用直接的现金支付,然后利用信用证期限空缺以较低的快速销售大豆变现,再将现金进行其他如借贷等领域的投资,回本之后再支付货款——不得不说国人的聪明,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然而这一的结果却是,融资贸易商为获得资金不顾市场实际需求大量进口大豆,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将陷入破产的困境。
而在沿海大宗贸易集中的地带,这种三四个人开办的皮包公司却比比皆是。
写到这里,想起早上丁磊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中国企业家满口价值观,但产品没水准。
如果套到大豆领域,那就是:他们眼里只有钱,但没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