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种业“发动机”多了个强引擎
本报记者付伟 郑可欢
广州是我国种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蔬菜、花卉、畜禽、观赏鱼等种子种苗的重要集散中心。今年3月,伴随着广州种业联盟破土而出,广州种业“发动机”又多了一个强劲引擎。
广州种业联盟旨在联合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及种企搭建平台,以实现种业科技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快速孵化,初期由55所高校、17个商会、170家种企共同组成。
成立种业联盟,是广州着眼种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作出的一项战略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广州在国内种业界的地位已经趋于稳固,种企数目也在成倍增加,但在体量优势的背后,供种保障能力偏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种企竞争层次较低等因素的掣肘效应日益明显。
2016年10月以来,《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规划(2016-2025)》《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关于加快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若干意见》等文件先后出台,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广州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种业产业高端要素吸附器和辐射源。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发展蓝图之下,广州种业联盟应运而生。
按照规划,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将突出总部聚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会展交易、文化交流五大功能定位,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通过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带动,衍生相关产业链,推动种业集群发展,形成涵盖种植、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的大种业产业集群。成立种业联盟,正是广州组建大种业集群所打出的组合拳之一。
广州种业联盟主要由广州及其周边地区有关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种业商会和种企组成。不同于一般的行业协会,广州种业联盟从诞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指向。打通种子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瓶颈,推动整合市场需求引导研发方向,用抱团创新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点睛”,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联盟成员通过签订技术创新契约书,让资源统筹、纵向联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联盟红利与创新动力不断释放。
按照约定共同分享知识产权,制定、修订产业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对于广州种业联盟建设来说,这既是亮点,也是灵魂。通过实施技术合作,联盟成员将共同解决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品种选育与改良、种子种苗生产和加工、新品种推广、种业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等领域的共性、核心、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并实现联盟单位间创新资源的合理分配、创新实践的科学分工、创新环节的合理衔接。
广州种业联盟还将合力推动技术转化和成果应用,吸引创业资本、风险投资等主体进入,同时积极协调成员之间关系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维护成员合法权益以保护行业健康生态。同时,联盟还将逐步组建农作物、畜禽、水产等三大领域分中心,以实现组织功能的精准发挥。
责任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