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成立

日前,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花生食品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认为,花生食品是花生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中,极具竞争优势的高油酸花生产品、花生蛋白系列产品、花生短肽及花生茎叶提取物等营养健康产品,将成未来花生产业主要研发方向。

花生是我国粮油资源中为数不多的在产量、消费量及贸易量上均占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之一:2016年,我国花生总产量17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近40%;花生加工业总产值约为1500亿元,规模居世界之首;花生食品加工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接近40%;烤花生果、休闲花生食品、花生酱、花生蛋白饮料、高水分组织化蛋白产品、花生短肽等各类花生食品大量涌现。为加深花生产业科技交流,促进花生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花生食品健康消费。

“我国花生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用占全球18%的花生种植面积,贡献了近40%的花生产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科技界要尽快破解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诸多产业痛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表示,目前,对花生产业的相关政策及资金支持还不多,希望政府像扶持油菜、大豆产业一样,助推花生产业。新当选的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王强指出,当前是花生食品产业与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要多方融合,实现我国由“花生大国”向“花生强国”的转变。

我国花生科研工作者有了“娘家”

在花生食品分会成立大会上,中国粮油学会经审议,选举产生了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同时,第一届理事会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江南大学教授姚惠源为分会名誉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王强当选分会会长。“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的成立,让国内花生科研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娘家’,让花生加工企业有了与科技对接的平台。”与会多位业内专家和企业家欣喜地表示。

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张桂凤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2016年,我国花生总产量17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近40%;花生出口总量51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0%,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话语权。我国花生加工业总产值约为1500亿元,规模居世界之首,是印度花生总产值的5倍,美国花生总产值的6倍。花生食品加工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接近40%。花生食品的种类丰富多样,除目前人们熟悉的烤花生果、裹衣花生、花生蛋白饮料、花生酱等花生食品外,花生休闲食品、高水分组织化蛋白产品、花生短肽、花生茎叶提取物等花生食品日益成为花生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花生食品必将成为未来花生加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张桂凤说,花生食品市场需求大、前景广,希望花生食品分会以服务广大花生食品产业科技工作者为核心,着力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粮油科技社团。张新友表示,花生食品分会的成立是一个好的开篇,有了这一平台,能够将产学研更好地融合,有效促进花生产业的发展。

王强在讲话中指出,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研究机构与相关协会组织的引导推动。国外已拥有一批花生食品研究机构及多个行业组织。“美国就有包括美国花生协会(APC)、全国花生委员会(NPB)等数十个与花生相关的协会。这侧面反映出美国已开始高度关注花生产业。”

王强表示,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国内已形成了一批领域内优势研究机构及科研工作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河北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长期从事花生品种选育,已培育出高油酸、高糖等花生食品加工用专用品种,并进行了广泛推广,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轻工大学等科研院所主要从事花生原料品质评价、花生食品加工技术研究,构建了花生加工品质评价与适宜性评价技术,建立了花生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出花生蛋白粉、花生蛋白素肉、凝胶型花生蛋白、花生蛋白组分、花生降血压短肽、具有促睡眠活性的花生茎叶提取物等花生食品,提高了副产物利用率与附加值。“如何让国内的花生研究机构和科技工作者有效地融合,让国内花生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成立花生食品分会是水到渠成、恰逢其时。”王强如是说。

“发展我国花生食品产业,还需要业界的共同努力。”王强表示,今后,花生食品分会的相关工作将围绕花生食品科技及相关领域展开:组织召开花生食品分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第一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加强国际与交流,让国际合作成为分会的重点、亮点与特色;策划“国际花生食品产业与科技论坛”,努力将分会打造成国际性花生学会;全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收集国内外花生食品产业与科技信息。王强强调,当前是花生食品产业与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真抓实干,努力将花生食品分会打造成为多种资源配置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并日益成为我国花生食品产业与科技发展的智囊团、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器、科普教育的宣传车,为引领支撑花生产业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我国“花生大国”向“花生强国”的转变而奋斗。

未来非跟跑并跑 而要引领全球花生科技发展

首届花生食品产业发展论坛同期举办,多位专家和企业家围绕花生生产、加工、科技发展及产品开发等重点内容,做主题发言,吸引众多与会者专注倾听。

产业发展痛点——大而不强 多而不优 产业链短 竞争力弱

张新友在专题报告中指出,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全球占比达18%,产量占比38%。由1985年的675.3万吨发展到2016年的1729万吨,增加了156%。但我国花生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张新友分析指出,大而不强——区域布局不尽合理,我国31个省皆有种植,同时,在品种、栽培、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且机械化程度总体不高。而美国50个州中只有8—10个州集中种植花生,“同一花生品种,生长环境不同,品质也不尽相同。要让花生长在最适宜种植的区域,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张新友说。

此外,花生产业所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多而不优——品种多、乱、杂,专用特性不突出,小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水平低,质量安全隐患多;产业链短——加工制品种类较少,工艺技术亟待提升,综合利用有待加强;竞争力弱——劳动生产率低,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出口下降,面临进口冲击。

张新友分析了影响我国花生加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优质育种起步较晚,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品种布局不尽合理,优质种性难以发挥;标准化生产不成规模,优质原料无法保障;干燥贮藏不讲科学,质量安全有隐患。

王强梳理分析了花生产业面临的问题。一是缺乏加工专用品种、品质评价方法与标准;二是制油工艺技术与装备有待改进;三是花生营养健康基础研究薄弱;四是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与附加值低。

王强表示,我国品种加工特性不明确。“不是我国花生品种资源少,而是对这些品种资源缺乏评价。”王强说,在花生营养健康研究方面,美国领先于我国,有关花生营养与抗慢性疾病基础研究亟待揭示。

张新友建议,随着我国花生种植面积的增加,产量的逐年上升,要考虑未来花生消费是否会面临供过于求的问题。

花生研究进展——加工品质评价 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技术“快步走”

王强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在花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花生加工品质评价技术、花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建立了花生原料特性与蛋白质、花生油、花生酱等制品品质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实际应用模型,通过测定品种的几个指标、模型计算即可判断出该品种适合加工什么产品。在标准制订方面,建立了花生加工适宜性评价标准,确定了适宜加工花生蛋白、花生油、花生酱的品种。同时,在特征指纹图谱研究方面有所进展,包括氨基酸近红外图谱等HPLC图谱、专用品种DNA指纹图谱等。在基础数据库建立方面,完成了182个花生品种的15429条数据搜集整理。

王强谈到,在花生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方面也有所突破。首先是制油与装备正在改进中,低温压榨花生油与低变性蛋白粉联产技术、花生蛋白高值化利用技术、花生球/伴球蛋白组分制备技术、功能性花生短肽制备技术、具有促睡眠作用的花生茎叶提取物制备技术以及降低饼粕残装备——亚临界流体萃取装备研发等。

产品开发方向——花生食品种类将不断增加

从目前来看,榨油和食用是我国花生加工的主要用途。我国花生的利用情况不同于美国。在我国,花生53%被用于榨油,40%用于食用,出口3%,做种4%;在美国,花生仅有1%用于榨油,57%用于制作花生酱,烤果占23%,甜食及配料占19%。张新友预测,花生食品是未来花生产业的发展方向。王强也认同这一说法。他介绍说,从2001年后,花生榨油比重逐年下降,较20世纪初约下降7%;相比之下,花生食品加工比重逐年上升,较10年前增加约10%,即加工比例上升至40%。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提升,花生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花生食品种类将不断增加。

王强说,要打造“中国花生”优势产业,未来在花生基础研究方面要抢占制高点。花生加工品种专用化是主要方向,包括油用品种、蛋白饮料用品种及凝胶型蛋白用品种等。同时,高油酸花生将成为发展主流,花生蛋白产品开发也将不断深入,如花生浓缩蛋白制备技术、花生蛋白组分制备技术等技术将助力产品研发。此外,花生蛋白饮料种类将趋于多样性,花生酱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如花生冰淇淋、花生酱能量棒等。半脱脂、多种坚果混合及特殊风味的花生休闲食品发展将十分迅速。“富含多种功能成分的花生的叶、壳、果、红衣等副产物开发持续深入。”王强特别指出,花生副产物综合利用将备受关注。

山东金胜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陈宁介绍说,近年来,公司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研发、生产了花生红衣原花青素、高油酸花生油等多个新品。他认为,高油酸花生油产品是未来花生食品的发展趋势之一。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高油酸花生育种的国家,目前,阿根廷、巴西、塞内加尔以及越南、印度都有高油酸花生,而阿根廷有一半以上是高油酸花生,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高油酸花生的选育工作,到目前为止成功选育的高油酸花生品种超过36个。“与普通花生产品相比,高油酸花生产品的货架期显著延长。”陈宁说。

青岛长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曲广坤谈到,近几年,国内大豆组织蛋白、拉丝蛋白发展迅速,但花生蛋白组织化方面,除了一些院校做过实验室研究、工业化规模生产,企业也一直在摸索学习与创新,国外在大豆蛋白组织化方面有着许多先进的技术值得借鉴学习,如大豆素肉等。

花生设备和提取技术的发展,对花生食品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河南亚临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祁鲲表示,低温亚临界萃取技术可以在室温下提取出花生中的油脂,花生蛋白未受热影响,为其进一步利用创造了条件。“目前,有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在内的50多家科研院所应用亚临界技术开展研究。”祁鲲说。

中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朱小兵表示,我国花生收贮多以农民为主导,缺乏标准化的收贮模式。今后,将更关注和研究花生贮藏设备的相关研究。

对于我国花生产业的发展,张新友建议,加强学科、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关键加工品质性状的研究,明确专用特性;加强品种选育,优化品种布局;加强花生标准化生产与全程质量控制。同时,要关注生产与加工企业之间的中间环节。王强呼吁,我国应该像泰国重视香米一样来打造中国花生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我国花生产业,实现由“花生大国”向“花生强国”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