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近年来,惠州市农业逐渐形成了梅菜、甜玉米、马铃薯、荔枝、韭黄、年桔、特色蔬菜、花卉等八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的结构格局,而各式的农业合作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多户农户“抱团”发展逐渐代替了以往的单兵作战,到今年已经成立到上千家合作社,同时也出现了省内首家注册的农村合作联社。
据统计,2012年惠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415元,增幅连续6年达到两位数,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随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号角的吹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吹起新一轮改革的号角。
惠州市委常委会议刚刚审定通过《关于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计划通过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和专业大户“四大经营主体”,创建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专业镇村、农产品(000061,股吧)批发市场“四大建设载体”的模式,寻求农民收入新增长点。根据《意见》,到2017年,惠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抱团合作社收入涨一成
进入2013年的最后一个月,由于受之前台风的影响,柏塘镇里原本金黄一片的水稻田直到近日才被收割一空。杨寿生急着将刚刚收回来的稻谷和白菜进行风干加工,不久后,这些加工完的大米和菜干将送往广博大合作联社的仓库里,再统一销往已经谈好的买家手中。
作为博罗县柏塘镇种粮大户,也是广博大合作联社成员单位柏盛水稻合作社的理事长,杨寿生每年都在1000亩左右的地上进行菜稻轮作,在柏塘镇可算是颇负盛名。
回想2008年合作社还未成立之前,由于农户零散,收购商到村里收水稻的时候,总是把价格压得很低。“当时我们农户没有话语权,价格大多是收购商定的,还价余地很少,有些人想卖好点,还要自己跑到市场上去卖。”杨寿生说。
为了解决长久以来“单兵作战”的困境,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由杨寿生牵头,组织了十户人抱团成立了柏盛水稻合作社,合起来有3000多亩地。每年年初,合作社都会牵头统一购买价廉物美的农药和种子。而当收成之后,合作社也会把农产品统一起来,直接卖给收购商,收购价格要比以往高上许多。
“其实这样收购商也愿意,因为以往收购商收一车水稻,没准要跑上一天都收不满。现在我们统一出售,量比较大可以直接收购,而且质量也有保证,他们也愿意出多点价钱收购。”杨寿生说。
通过这种模式,抱团的优势不断提升,一年下来,合作社每户人家收入至少都能上涨一成,联合社也从一开始的10户增加到现在的103户。
社里负责销路
自己只需管好生产
张海祥是博陆县种玉米的专业户,以前一直侍弄家里的几亩玉米田,前几年,张海祥开始出来承包十多亩土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张海祥一直不敢扩大自己的种植规模。“一旦种多了,不仅成本负担不起,销路也是个问题,万一卖不出去,我还要自己拉到市场上去一点点卖。”张海祥说。
去年惠州市广博大种植业专业合作联社筹备成立之时,张海祥便被说动加入了联合社,并在该社的旺旺农场承包了五六十亩的土地种植玉米。
“农场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我们平时种田花费的精力也少了很多,人少请了,人工成本也省了。而最重要的是,种出来的玉米我们统一送到联合社的仓库里,由联合社帮忙联系买家,现在多种一些也不像以前那么担心。”
张海祥告诉记者,现在他的玉米主要有两个销路,一个是之前一直积累下来的一些老顾客,每年都会固定从他那里收一部分玉米;而另一个,也是供应较多的,就是合作社帮他联系的买家,价钱也会比自己出去卖的价格高和稳定。
“现在我只要在田里管好我这60亩玉米田就行了,收入也比以前种十来亩的时候涨了几倍。”张海祥感慨道。
现在的张海祥除了每天料理玉米田,就是找下朋友喝茶聊天,享受下闲暇的小日子。有时候,张海祥还会跑到社里,听听联合社组织的一些课程,学习一些种植技术。“社里一个月都会安排一两次课,像前不久社里就请了专家给我们讲农机的维护和保养,这些以前我们都是一知半解的。”张海祥说。
发展农业电商
废除销售
中间环节
张海祥所加入的惠州市广博大种植业专业合作联社,是农村合作社的又一次升华。
去年6月,博罗县12家农业合作社实现“二次抱团”,在原来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惠州市广博大种植业专业合作联社。该做法在全省属创新举措,受到了省农业厅的认可,也成为了省内第一家注册的农村联合社。
“合作联社与普通的合作社有什么区别呢?打个比方,如果把农民个人看成是摆地摊的,那么合作社就相当于是小卖部,而合作联社就是一家超市了。”广博大种植业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黄振明表示,目前全国70多万家合作社都面临着同一个发展瓶颈,那就是架构小,资金有限,缺人才缺资金。所以通过把多家合作社的资源再度整合,才能壮大规模和实力,破解之前单个合作社在资金、人才、供销信息等方面的瓶颈。而目前,合作联社正计划进军电子商务。
这段时间黄振明很忙,为了合作联社的“电商梦”,他一边筹建合作联社农产品配送中心,一边紧锣密鼓地装修着合作联社博罗直营店。而合作联社的农业电子商务创业项目,也刚刚在“惠州市全民创业发展资金扶持项目评选活动”打动众位评委,成为该活动创立以来第一个夺冠的农业创业项目。
“我希望通过电商模式,废除所有农产品的中间销售环节,把"市场价"直接变成"收购价"。”黄振明说,“这样不仅农户能增加收入,消费者购买到的农产品价格也将有所降低。”
农民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根据惠州市农业局数据显示,2012年惠州全市农业增加值约124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415元,增幅连续6年达到两位数,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在惠州农民收入不断提升的同时,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里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决定》还提出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近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合作社,一直是惠州市农业部门的重点工作。在农业部门的宣传和引导下,惠州的合作社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仅2013年,就增加了400多家合作社,目前惠州合作社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家。
而大力发展农业企业,也是惠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的一大举措。通过将农企引进农村,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把地租给农业龙头企业,然后再到公司打工种菜,收入大幅上涨,颇受农民的欢迎。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40家,在农业发展和辐射带动农户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目前东进农牧一家公司正在着手上市前期工作,或将成为惠州首家上市的农业企业。
除此之外,惠州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梅菜、马铃薯、淮山等十二大特色农产品复种面积217.8万亩,增加9.1万亩,总产值68.9亿元,增加12.1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704元。
预计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而在未来,如何继续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维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也将是惠州所要思考的方向。对此,今年10月16日,惠州市委常委会议刚刚审定通过《关于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计划通过实施龙头培优、合作社增量、园区创新、基地示范、种业提升、农产品物流、生态循环等农业现代化基础工程,创新惠州市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构建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科技推广、农业执法等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其中,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一大重点。
据惠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惠州将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和专业大户“四大经营主体”,创建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专业镇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四大建设载体”,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农业经营由小型分散向适度规模、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向质量安全、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全面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而创新惠州市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的总体要求是通过实施龙头培优、合作社增量、园区创新、基地示范、种业提升、农产品物流、生态循环等农业现代化基础工程,构建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科技推广、农业执法等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
《意见》中计划到2015年,“四大经营主体”和“四大建设载体”经营农地面积占全市承包地总面积、带动农户数占总农户数、创造农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均达到60%以上;到2017年,三项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公司+合作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模式,并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蔡卫东说。(记者 陈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