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隐性成分大起底 违法添加何时休?

作者:张寒,黄晓华 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日趋严格,如何打造让人民群众放心的“菜篮子”、“果园子”关乎到千千万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农药质量监管作为农产品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有效打击假冒伪劣农药,特别是非法隐性成分添加等问题,从源头把好农产品质量关,是农业部门在新形势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2015-2016年浙江省农药添加隐性成分筛查结果,总结分析当前农药中添加隐性成分特点、产生原因及危害,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及种植户安全用药规避用药风险提供参考。

农药隐性成分添加现状分析

2015 -2016年,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联合省化工研究院针对农药隐性成分情况进行监测。截至2016年11月,共筛查农药隐性成分 650余批次,检出隐性成分63批次,具体结果(表 1)。

从检出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杀虫剂中违法添加隐性成分现象严重

从检出结果看,除3个农药助剂、2个杀菌剂外,检出含隐性成分杀虫剂58批次,其中单剂杀虫剂51个,复配杀虫剂7个,共占检出样品的 92.1%。违法添加的隐性成分比较复杂,氟虫腈、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哒螨灵、呋虫胺、吡蚜酮等隐性成分在不同杀虫剂中均有检出,添加量从0. 1% -23.8%不等。

生物农药成“重灾区”

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源农药检出含隐性成分48批次,占检出样品的76.2%,其中苏云金杆菌类农药 (包含复配剂型)检出32批次、阿维菌素类检出6批次、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检出4批次、 甲氨基阿维菌素类检出2批次、苦参碱、木霉菌等其他类生物农药共4批次。

禁限用农药被用于违法添加现象突出

根据农业部最新公布的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名单,禁止克百威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禁止氟虫腈在除卫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作物种子包衣剂外的其他方面的使用。 但在此次专项监测中,共检出氟虫腈15批次, 克百威4批次,主要添加在啶虫脒(6批次)、 苏云金杆菌(3批次)、阿维菌素(3批次)、联苯菊酯(2批次)、农药助剂(2批次)等农药制剂中,啶虫脒、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是防治柑桔、甘蓝、水稻等果蔬病虫害的常用药剂,禁限用农药的违法添加严重威胁食品安全。

专利期内产品及高效低毒广谱类杀虫剂被用于违法添加成为新趋势

63批次样品共检出隐性成分78次,其中检出溴虫腈21次、氯虫苯甲酰胺19次,共占隐性成分检出次数的 51.3%。添加的隐性成分与主成分如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啶虫脒、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的防治对象相近,隐蔽性更强,种植户难以从防治效果上察觉是否添加了隐性成分。与浙江省2013-2014年农药隐性成分监督抽查结果相比,仍在专利期内的产品(氯虫苯甲酰胺)用于违法添加的情况较为严重,添加量明显降低,大部分产品中添加量均少于10%,菊酯类农药被用于违法添加的现象没有发现。

违法添加的农药生产区域呈扩散趋势

从标称生产企业所在地看,隐性成分添加的行为呈扩散趋势。从地域特点看,南方省份违法添加成分较为单一,主要以溴虫腈、氟虫腈及氯虫苯甲酰胺为主,北方省份情况更为复杂,除这3种外,哒螨灵、克百威等用作违法添加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产生原因

当前农药中违法添加隐性成分的行为日益猖獗,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种植户对于药效的一昧追求

种植主体出于成本考量,总是希望农药使用能达到“两少 两多”:一是使用品种少防治类型多,即一药多用;二是使用量少持效时间多,即一药多年。而事实上,由于大部分种植户的不合理使用,一个新药如果长期持续使用,往往在推出几年后病虫害的抗药性急速上升,药效显著衰退, “包治百病”、“永远”有效的农药是不存在的。不法生产企业通过违法添加隐性成分,增强药效,迎合种植户的需求,造成一种什么都能治、什么都好治的假象,诱导农户持续使用。


部分生产主体对利益一昧追逐

部分禁限用的高风险农药(氟虫腈、克百威等)实际仍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不法企业将其作为隐性成分添加,可以显著增强防治效果,增强产品竞争力。部分仍在专利保护期内的新型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等)有很好的药效,但受限于专利保护国内企业尚不能生产销售,不法企业将其作为隐性成分,增强原有产品药效,或以采用“挂羊头卖狗肉”、配套助剂、增效剂等形式销售,规避专利保护,起到占领市场的目的。

检测技术的局限性

近年来,针对农药中违法添加的隐性成分检测,相继报道了GC - MS、HPLC - MS/MS、GC - FTIR、快速检测等手段定性或定量筛查农药隐性成分的方法,在针对部分的农药隐性成分检测中有 较好的效果。但农药本身种类繁多,隐性成分也不一定局限于农药,难以像农残检测一样有 统一的标准能够涵盖大部分的农药品种和非法 添加物质,难免有所疏漏。

存在危害及对策

农药中违法添加的隐性成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今年上半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浙江省抽检蔬菜1 938批次,氟虫腈检出18次,超标11次;哒螨灵检出116 次,超标2次,影响了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其次,氟虫腈等禁限用成分的农药产品如长期使用,会影响当地的水产养殖、养蜂等产业, 危及当地环境生态安全。同时,添加隐性成分农药往往由于见效更“快”,药效更“好”受到农户的追捧,质量合格的农药反而没有销路, 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农药市场的公平竞争。因此,如何加强农药管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 加快推进农药产业创新,构建安全的农药市场环境,是农药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强化农药制度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依法

规范农药登记制度,积极发挥农药登记制度的导向作用,加快推进蔬菜、杨梅、草莓等小品 种特色作物用药试验筛选与依法登记,实现“有药用”。规范农药经营管理,全面推进高毒 (高风险)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加大农药市场执法监管力度,进一步提升农药质量特别是隐性成分检测水平,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合作,实现检打联动。

强化农药使用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制订完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田间施药操作规程,及时发布病虫害防治用药指导目录,指导农民正确选药、适期用药。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促使农民遵守农药安全、合理使用规范,科学防治病虫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药安全使用风险预警机制,预防农药使用事故发生。 创新农药再评价机制,加强对已登记农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监测。

加快产业创新,推进农药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生产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项目合作,引进新配方、新工艺,鼓励生产企业逐步由仿 制药向创制药转变。加速农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研发生产环境友好型农药,加快高安全、 低风险的新农药、新剂型研发生产,逐步限制、淘汰高毒、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农药产品和工艺技术,优化农药产品结构。


;